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后期,碑学所涉及的范围大大扩展,除了钟鼎彝器、碑版摩崖外,钱币、镜铭、玺印、兵器、墓志、造像、陶文、瓦当、砖文等材料,都成为金石学家搜集研究的内容和碑派书家取法借鉴的对象。清代后期是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全面发展和普及的阶段,同、光时期的碑派书家已不满足于对北碑和秦、汉石刻风格的模仿和把握,在进一步临习古代碑版、摸索激发的基础上,书家向追求个人风格特点、发展强化碑学审美要求的更高层次迈进。黄士陵的篆书风格新颖独特,字形结构介于小篆与金文之间,虽符合当时时代特点,但又与当时多数的书家不同,他的用笔果断、干净利落,不为“拙”而“拙”,却显现出大智若愚的独特气质。黄士陵的创作理念对笔者篆书的临创起到启迪作用。创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朝一夕的勤奋临习,也不能死板教条只求相似,在临习中应加入自己的思考。且学习篆书应当加强自己的审美,应当从更多的碑帖中学习。黄士陵“万物过眼皆为我有”的思想让笔者在创作中不只着眼于眼前所见,更可以尝试更多的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