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果树。枣疯病对枣产业危害极其严重。抗枣疯病品种的培育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试验以高抗枣疯病品种“星光”以及感病品种婆枣为试材,对其幼叶、幼嫩枝皮的总RNA进行了提取和纯度鉴定,并将RNA反转录成cDNA,借助于cDNA-AFLP技术对抗病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进一步进行枣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筛选克隆抗枣疯病基因,揭示抗枣疯病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本研究通过田间观察及cDNA-AFLP分析,以感病婆枣为对照,研究了抗病品种在植原体侵染之后的差异表达。获得如下结果:    改良CTAB法在幼叶、幼嫩枝皮组织中均可得到高质量的RNA和完整的DNA,可以同时满足DNA和RNA的实验。所以对CTAB法中CTAB、β-巯基乙醇、PVP和糖原等四种关键物质浓度进行了调整,得到总RNA提取最佳体系为:2%CTAB,4mol/L异硫氰酸胍,2.0 mol/LNaCl,100 mmol/LTris-HCl、pH8.0,20 mmol/LEDTA、pH8.0,2%PVP,2%β-巯基乙醇,250 μg/ml糖原。    采用在病树上嫁接健康接穗的方式使病原菌侵染接穗,通过田间观察及利用PCR技术和荧光显微技术检测植原体。嫁接45d后,抗、感接穗出现明显差异,在二者中均可检测到植原体;但嫁接96d后,抗病品种中已检测不到植原体,而在感病品种中仍存在,表明这一时期可能为病原菌诱导抗性基因表达的关键阶段,应作为差异显示的重点时期。    建立了适合枣的反转录体系,通过置换反应获得双链cDNA的产物片段,长度在100~2500bp之间,基本符合实验要求。    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枣cDNA研究的cDNA-AFLP分析的最优化体系及反应程序。以枣cDNA为模板,对AFLP选扩反应进行了摸索和优化试验,优化得到的AFLP选扩反应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5μL模板cDNA,2μL10×PCR buffer,EcoRI(50ng/μL)0.8μL,MseI(50ng/μL)0.8μL,2.5mMdNTP1.6μL,5UTaqDNA 聚合酶0.15μL,H2O9.65μL。反应程序:第一个循环是将枣cDNA 94℃预变性2min;接着94℃变性50s,65℃退火40s(每个循环降0.7℃),72℃延伸1min,循环12次;然后94℃变性50s,56℃退火40s,72℃延伸1min,循环23次;最后一个循环完成后,再72℃延伸2min。    应用36对AFLP引物对抗枣疯病基因在植原体侵染之后的样品进行筛选,得到6对能扩增出抗枣疯病基因在植原体侵染之后的差异表达条带的AFLP引物,分别是E-AT/M-CCG,E-AT/M-CAT,E-AG/M-CCG,E-AG/M-CCA,E-TC/M-CAT和E-TC/M-CCT,共得到19条差异表达的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