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挖式全程钢套筒跟进钻孔成桩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先对施放好的桩位开孔1~3m(钻深不宜超过地下初见水位,以防坍孔),再利用钻机的护筒驱动器边转动边加压下设护筒,并以水平尺测定护筒的垂直度;当出现钻杆跳动,机架摇晃时,停止下设护筒,用长螺旋或短螺旋钻头取土,并通过操作钻机上的纠偏液压油缸调整钻杆的垂直状况,以控制成孔精度;取土至已下设护筒底口1m左右时,再接下一节护筒、取土,如此反复循环操作直至护筒下设到基岩顶面、取土后形成桩孔。钻至距设计要求孔深0.5m后,改用旋挖钻头清除孔底浮土(如果在基岩钻进过程中遇到高硬度的岩石,可改用嵌岩钻头钻至设计要求孔深再用旋挖斗清孔),以提高桩的承载力,最后放入钢筋笼,进行混凝土浇筑。本工艺基本上适应于各种土层,如软弱土层、松散杂填土、粉土、砂土、粒径不大(10cm以下)的碎石土和圆砾及其它塑性不大、粘粒较少的粘土,尤其适用于软塑、流塑、孔隙比大、高压缩性、抗剪强度小等特性的淤泥质土及因地下水丰富造成泥浆护壁困难的土层。适用桩径600mm~1000mm;桩深不大于25m;入岩深度不超过6m。该工艺从江苏镇江电厂二期开始,到镇江三期工程2×600MW投入推广使用过程中,逐渐摸索,研究其工艺过程,并在施工中做到组织到位,确保质量,成本,工期,安全达到预定生产目标。从镇江电厂工程勘察资料看,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以及检测情况等多方面出发,研究并总结出旋挖式全程钢套筒跟进钻孔成桩技术的优点,可行性,经济性。质量控制点(或质量控制要素,成桩关键环节)是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WP=51>部分,包括旋挖式全程钢套筒跟进钻孔成桩工艺在内的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点一般概括起来有混凝土质量,导管,隔水栓,初灌量,埋管深度,灌注高度等。这几项内容在灌注桩成孔浇筑中都是重要的控制环节,本文对该几项问题的预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采用本工艺进行桩基施工,钢筋笼主筋“集束”、 桩身夹泥、浇筑结束后起拔护筒困难、钢筋笼随护筒的起拔而帯出、护筒下不到基岩面,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技术复杂,作业要求紧密连贯,成桩过程具有隐蔽性,成桩后较难检查,容易出现斜孔、缩径、断桩、桩身离析、浮浆等质量问题, 文中对以上主要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工程实践,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了很实用,操作性很强的预防措施,对防止工程质量隐患,安全隐患提供了可贵的财富,使工程质量尽可能在事前得到控制,达到进一步完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提高成桩质量及单桩承载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