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概括地讲,是指居住在市、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过程,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市、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市、镇集中,市、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它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城市管理的视角里的城市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地理空间转变或人口集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是城市生活、就业的转变,只有在城市中得到就业,才能在城市中生活。 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任何一个群体的就业问题都十分迫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青年失业问题凸现。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郊区青年失业群体的不断增加,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群两个层级之间,增加了一个流动性很差的特殊群体,将对我国未来失业人口的主体和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危机集体安全,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当前解决郊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具有前瞻性的实践,具有发展性的意义。在对青年失业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面对庞大的青年失业群体,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就业保障措施,促进青年就业。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角度来说,针对青年的就业政策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给政策、需求政策与匹配政策。从供给政策上看,从数量上降低青年失业率的直接途径是减少青年劳动力供给,从质量上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途径是教育与培训。在需求政策方面,普遍着眼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青年就业匹配政策的核心在于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效率损失。西方发达国家青年就业保障计划涉及政策帮扶、资金支持、社会力量整合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构架全面、功能完善的政策系统。在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促进西方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它还有力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融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但是,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一方面,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与西方私有化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户籍属性严格区分也有别于西方国家。虽然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发生了失地农民问题,但应当根据中国的特定情况来看待其具体内涵,处理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不仅应着眼于增强服务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更应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民生问题。 目前我国对青年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等方面,在促进就业方面也探索实践了“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工岗快递”、“彩虹工程”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方法,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类就业群体,“郊区青年”的就业问题还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青年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青年个体、家庭、社会等调查角度入手,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郊区青年就业的质量、形势、取向以及创业意向和政策服务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在郊区青年的失业特征方面,郊区青年非自愿失业较多,长期失业较多和就业经历较少三个主要特征。不少郊区青年就业意向偏低,缺乏求职信心和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意愿不足的现象并存。郊区青年由于短时间内无法摆脱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的思维定势,生活方式闲散,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加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技能欠缺,因此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次,在郊区青年的就业取向方面,选择职业时的重要因素是薪酬和体面,选择职业时的类别范围是传统就业领域,选择职业时的区域要求是“离土不离乡”。 第三,在郊区青年的创业意向方面存在着青年的创业条件比较单薄、创业认识有所偏差、创业自信明显不足等问题。 最后,在郊区青年的对政府就业政策服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困扰郊区青年的顺利就业,包括就业政策服务知晓率低,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单一,另外就是对就业政策服务满意度低。 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由于郊区青年的就业心理以及就业取向方面存在的个体影响因素,加之郊区青年对创业意向的薄弱,导致了郊区青年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而政府就业政策没有及时和科学性的对青年就业进行引导和调控,造成了郊区青年在城市化过程中就业率不高,就业难度加大这一社会现象。这为全面论证郊区青年就业问题打好了实证基础。在理论、实践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社会以及自身不足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有效吸纳就业的岗位;制定针对性政策,建立有效的政策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结合及引导就业观念转变,拓宽主动就业空间等促进郊区青年就业的合理化建议,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的解决郊区青年就业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