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南临天山山脉,西北接扎伊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东北为青格里底山和克拉美丽山;东西长约700km,南北宽约320km,面积约13×104km2。霍玛吐背斜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西邻四棵树凹陷,北靠昌吉凹陷,南接齐古断褶带,东至阜康断裂带,呈东西走向,南北最宽约26km,东西最长176km,面积约7475km2。主体自西向东分布有安集海背斜、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吐谷鲁背斜、呼图壁背斜。区内发育的沉积地层最厚可达15000米,并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资源潜力巨大。
90年代初,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该区开展了以第三系中新统为目的层的钻探工作,虽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及低产油流,但均没有获得重大突破。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1996年、2007年分别在呼图壁背斜和玛纳斯背斜发现了呼图壁气田和玛河气田,而同属霍玛吐背斜带的霍尔果斯背斜、安集海背斜及吐谷鲁背斜虽发现高产油气流,但随后的评价勘探均未获得成功。研究表明,除了构造因素控制该区油气层藏与分布之外,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古近系紫三段作为该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段,其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分析,深入研究霍玛吐背斜带紫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特征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从而明确储层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的预测,为该区后期的油气勘探及有利区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本研究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入手,分析研究区各个背斜带碎屑岩石成分、填隙物特征及结构特征,探讨各背斜的岩石成分差异性;厘清孔渗直方图分布特征、岩性与物性及岩性与含油性特征、储层物性特征;通过岩心分析资料与密度测井曲线建立孔隙度解释模型,绘制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等值线图。通过铸体薄片、恒速压汞资料研究工区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研究区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相展布特征;探讨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对研究区储层发育带进行分类评价,总结储层发育规律。
通过研究,对研究区主要的认识包括如下几点:
(1)霍玛吐背斜带古近系紫三段碎屑岩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主,其次是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各个背斜岩石成分有所差别,但岩石成分成熟度整体为中等。胶结物主要是方解石、硬石膏、硅质等,各个背斜平均含量在1.52%-5.12%之间,胶结物含量低。砂岩的分选普遍中等到好,砂岩的结构成熟度较高。储层整体上呈“低胶结物含量、中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的岩石学特征。
(2)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原生粒间孔、剩余粒间孔为主,发育少量的溶蚀孔隙;仅呼图壁背斜溶蚀孔隙发育较好,以粒间溶孔、原生粒间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喉道,其次是孔隙缩小型喉道、片状喉道。孔隙结构类型以Ⅲ类中孔中细喉、Ⅱ类中孔中喉为主,其次是Ⅰ类大孔粗喉,主要发育于玛纳斯背斜。
(3)霍玛吐背斜带古近系紫三段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根据自生矿物组合、有机质热成熟度指标等特点,结合研究区薄片镜下观察,将紫三段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1期,呼图壁背斜因埋深较深,处于成岩A2期。储层主要发育较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相、中等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相,各个背斜成岩相类型存在差异。
(4)沉积作用通过碎屑岩结构、成分、颗粒粒度等来控制储集物性,总体而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分流间湾砂体因成分成熟度低,物性较差。同时,同一物源方向上,相同的沉积环境,砂体类型不同,其物性不同;岩石成熟度不同,其物性也不同。
(5)不同的背斜由于所处位置和埋深不同,遭受的成岩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平面上,每个背斜成岩相带各有差异;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压实强度也逐渐增大。总体而言,研究区受压实作用影响最大,平均压实减孔量为21.25%;胶结作用减低储层物性,平均胶结减孔量为2.96%;溶蚀作用改善储层,平均溶蚀增孔量为2.21%。
(6)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储层平面展布与沉积相的展布一致。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物性发育控制因素分析,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分为五类。其中,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主要发育于玛纳001井、玛纳003井区域;中孔中渗储层发育于霍001井、呼001井、呼002井区域;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发育于霍尔果斯、安集海背斜、吐谷鲁背斜及呼图壁背斜呼呼2、大丰1井区域;低孔低渗储层在研究区不甚发育,仅发育于吐谷1井、吐东1安6井及呼西1井区域。
90年代初,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该区开展了以第三系中新统为目的层的钻探工作,虽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及低产油流,但均没有获得重大突破。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1996年、2007年分别在呼图壁背斜和玛纳斯背斜发现了呼图壁气田和玛河气田,而同属霍玛吐背斜带的霍尔果斯背斜、安集海背斜及吐谷鲁背斜虽发现高产油气流,但随后的评价勘探均未获得成功。研究表明,除了构造因素控制该区油气层藏与分布之外,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古近系紫三段作为该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段,其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分析,深入研究霍玛吐背斜带紫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特征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从而明确储层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的预测,为该区后期的油气勘探及有利区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本研究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入手,分析研究区各个背斜带碎屑岩石成分、填隙物特征及结构特征,探讨各背斜的岩石成分差异性;厘清孔渗直方图分布特征、岩性与物性及岩性与含油性特征、储层物性特征;通过岩心分析资料与密度测井曲线建立孔隙度解释模型,绘制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等值线图。通过铸体薄片、恒速压汞资料研究工区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研究区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相展布特征;探讨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储层分类标准,对研究区储层发育带进行分类评价,总结储层发育规律。
通过研究,对研究区主要的认识包括如下几点:
(1)霍玛吐背斜带古近系紫三段碎屑岩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主,其次是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各个背斜岩石成分有所差别,但岩石成分成熟度整体为中等。胶结物主要是方解石、硬石膏、硅质等,各个背斜平均含量在1.52%-5.12%之间,胶结物含量低。砂岩的分选普遍中等到好,砂岩的结构成熟度较高。储层整体上呈“低胶结物含量、中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的岩石学特征。
(2)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原生粒间孔、剩余粒间孔为主,发育少量的溶蚀孔隙;仅呼图壁背斜溶蚀孔隙发育较好,以粒间溶孔、原生粒间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为缩颈型喉道,其次是孔隙缩小型喉道、片状喉道。孔隙结构类型以Ⅲ类中孔中细喉、Ⅱ类中孔中喉为主,其次是Ⅰ类大孔粗喉,主要发育于玛纳斯背斜。
(3)霍玛吐背斜带古近系紫三段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根据自生矿物组合、有机质热成熟度指标等特点,结合研究区薄片镜下观察,将紫三段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1期,呼图壁背斜因埋深较深,处于成岩A2期。储层主要发育较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相、中等压实弱胶结弱溶蚀相,各个背斜成岩相类型存在差异。
(4)沉积作用通过碎屑岩结构、成分、颗粒粒度等来控制储集物性,总体而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分流间湾砂体因成分成熟度低,物性较差。同时,同一物源方向上,相同的沉积环境,砂体类型不同,其物性不同;岩石成熟度不同,其物性也不同。
(5)不同的背斜由于所处位置和埋深不同,遭受的成岩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平面上,每个背斜成岩相带各有差异;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压实强度也逐渐增大。总体而言,研究区受压实作用影响最大,平均压实减孔量为21.25%;胶结作用减低储层物性,平均胶结减孔量为2.96%;溶蚀作用改善储层,平均溶蚀增孔量为2.21%。
(6)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储层平面展布与沉积相的展布一致。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物性发育控制因素分析,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研究区紫三段储层分为五类。其中,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主要发育于玛纳001井、玛纳003井区域;中孔中渗储层发育于霍001井、呼001井、呼002井区域;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发育于霍尔果斯、安集海背斜、吐谷鲁背斜及呼图壁背斜呼呼2、大丰1井区域;低孔低渗储层在研究区不甚发育,仅发育于吐谷1井、吐东1安6井及呼西1井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