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交往行为”——哈贝马斯“实践”问题初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gegoodl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要讨论的是哈贝马斯的"实践".尽管哈贝马斯没有对他的"实践"做过明确的定义,然而通过与其他哲学家的比较,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在哈贝马斯那里,"实践"表现出"劳动"与"交往行为"的二元结构.站在这样的二元论结构基础上,哈贝马斯展开了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执行了意识形态功能,使得"劳动合理性"(工具理性)的标准甚嚣尘上,触角无节制地伸向了交往等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并吞噬了后者,从而使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交注行为不合理、而工具行为合理化的异化社会.人要实现作为"人"的意义,不受拘束地获得发展,只有重建交往理性.这是该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技术--实践"公式的介绍,论证了哈贝马斯的"劳动--交往行为"的二元论结构正是对上述古典公式的回归,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它的发展.与对亚里士多德的肯定不同,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其实是一种"社会劳动一元论",他的"劳动"其实是一种工具行为.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并没有注意到"劳动"之外"交往行为"的存在,从而导致了将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无意中为工具理性一统天下、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境遇作了辩护.最后,作者从三方面对哈贝马斯的"劳动--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意义范畴的历史考察,揭示出各派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意义理论的共同道德特征,来阐明历史研究不能免除道德判断.因为人的自我超越本性决定了人们会不断超越自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课题。邓小平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史观在当代应用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该文试图探讨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其理论的发
为了降低微网并网时的运行成本,同时协助电网"削峰填谷",提出一种考虑负荷中断的微网并网经济调度模型。模型以微网为中间环节,构建一种新型负荷中断补偿机制,同时引入浮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