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场地土对建筑基础的腐蚀问题上,由于其作用的隐蔽性与危害的滞后性,一直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在岩土工程实践中,许多地方还在拿以前的“地区经验”说话。但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包括大气、水体、场地土等介质的成分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并通过运移、渗透等作用,使污染物得以不断扩散。由此看来,介质的成分及其腐蚀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针对“邯郸市区场地土不具腐蚀性”这一地区经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当前区内场地土的腐蚀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借助MapInfo,Surfer和Origin等软件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用VB语言进行数据库开发和编程,建立了场地土的腐蚀性动态评价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存在结晶类中、弱腐蚀和分解类弱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存在中、弱腐蚀,从而推翻了先前对邯郸市区场地土腐蚀性的一贯看法。对研究区的腐蚀性进行了分区与可视化,使评价结果得以直观明了地呈现。评价系统的建立丰富了区内场地土的腐蚀性资料数据库,实现了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查询、动态评价及存储。针对邯郸市区场地土的腐蚀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腐蚀防护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另外,还探讨了规范中腐蚀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