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临床诊疗和方药的奠基之作。该书中记载了大量秦汉时期人们对“病”、“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诊疗的准绳。《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咳嗽理论,总结了上古以来临床诊疗咳嗽的经验,对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皆有完备的记载,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咳嗽诊疗体系。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了《黄帝内经》中咳嗽理论的成就,将其系统化、条理化,以期对咳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有所裨益。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黄帝内经》中“咳”与“嗽”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咳嗽”的概念和含义为论述切入点,将《黄帝内经》中的“咳嗽”按其发病特点,分为作为“病”的“咳嗽”、作为证的“咳嗽”和“病”、“证”混称的“咳嗽”。对“咳嗽”的概念加以澄清,以便明确临床中“咳嗽”的确切概念,使“咳嗽”的概念更为精当,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咳嗽”和“喘”有共同的病位和病因病机,二者联系紧密,文中进一步论述了《黄帝内经》中“咳嗽”和“喘”的鉴别。其次,对《黄帝内经》中论述咳嗽的病位、病因病机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分析了咳嗽之病位在肺以及外感六淫和内伤脏腑导致咳嗽的机理,并对咳嗽的临床传变规律和伴发症状进行归纳。论述了《黄帝内经》中论述咳嗽时,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特点。最后,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中论述咳嗽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在今天的临床诊疗中,无论是作为“病”或“证”的“咳嗽”,还是“病”、“证”混称的“咳嗽”,都应突出以“聚于胃,关于肺”为立法处方的依据,重视脾胃与咳嗽发生的密切关系,丰富了咳嗽理论的内容。本课题从文献归纳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咳嗽理论进行系统整理,补充了现今研究之不足。旨在发掘和弘扬《黄帝内经》中的咳嗽理论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并希望这些内容,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咳嗽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