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基因的调节作用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由于缓慢发生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导致,PD已成为发病率高居第二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显而易见,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neuron,DA neuron)数量的锐减导致其所释放的DA递质含量不足,进而引起运动失调,是PD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合适的途径调控体内DA神经元的数量,从而恢复神经递质平衡是治疗PD的关键所在。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0-25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可通过与靶mRNA的3UTR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的众多研究都着眼于此类小分子RNA家族在疾病产生及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将三个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Lmx1a、Msx1和Nr4a2/Nurr1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cosm Targets、MicroRNA.org、TargetScan.和miRDB等四款miRNA在线分析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搜索筛选出对三个靶基因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s,再经过萤光素酶双报告基因检测(Dual-luciferase assays system)和Western Blotting对软件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1、通过文献查找,选定Lmx1a、Msx1和Nr4a2/Nurr1三个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密切相关的基因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三个基因的3UTR为靶序列,在四款miRNA数据库中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搜索出可能调控这三个靶序列的miRNAs。选取四款软件或至少三款软件均能预测到的miRNAs作为候选miRNAs。其中,预测对Lmx1a有作用的miRNAs有3个;预测对Msx1有作用的miRNAs有4个;预测对Nr4a2/Nurr1有作用的miRNAs有13个。   2、克隆Lmx1a、Msx1和Nr4a2/Nurr1三个靶基因3UTR序列到psiCHECK-2载体中,克隆miR-9、miR-19b、miR-19a、miR-17、miR-20a、miR-106b、miR-211、miR-206,miR-183、miR-34a、miR-467b、miR-144、miR-374、miR-29a、miR-30e、miR-30b、miR-384-5p,17个miRNAs到T载体中。   3、利用小鼠的胚胎神经干细胞作为转染对象,共转染已构建的候选miRNAs及携带靶基因3UTR序列的萤光素酶双报告基因载体。利用Dual—luciferase assayssystem,分析海肾萤光素酶(Rluc)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预测的miRNAs中,除miR-206/Nr4a2、miR-467b/Lmx1a、miR-374/Msx1三个实验组无差异显著的结果外,其他miRNAs均与预测结果一致,对靶基因3’UTR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4、利用小鼠的胚胎神经干细胞作为转染对象,单独转染已构建的候选miRNAs载体,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Nr4a2组的各miRNAs都能够显著降低靶基因的蛋白水平,进一步证实了预测结果。而Lmx1a和Msx1组的抑制效果没有Nr4a2组明显。   经过上述验证,我们可以肯定miRNA参与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并通过靶向这些基因而间接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从而参与帕金森氏病的发生。本研究不但证实了miRNA与帕金森氏病病的发生之间存在莫大的联系,还为帕金森氏病病的治愈及新药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其他文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应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质的过程中,外
家蚕脂肪酶Bmlipase-1是一种消化酶,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水解脂类与脂蛋白;然而Bmlipase-1可以在BmNPV感染的起始阶段,抑制病毒的扩增,保护中肠上皮组织细胞免受BmNPV-ODV的
本论文以纳米Cu-Zn合金薄膜的制备为研究内容,采用溅射法制备了纳米Cu-Zn合金薄膜,进行了溅射工艺的研究,并探讨了Cu-Zn合金薄膜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测定纳米膜厚度的新方法。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超支化聚酯的制备:首先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用2,2-二羟甲基丙酸为单体,在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催化条件下,用一步法和准一步法合成了超支化聚
该实验以C石油树脂为原料,根据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共晶理论和吸附理论,通过马来酸酐与C石油树脂的接枝反应,在C石油树脂分子上引入极性基团,然后再与高碳醇进行酯化反应,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