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预测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沟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南部地区,靠近总口向斜南部的继承性古斜坡上的新沟断垒带内,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之一,凹陷南部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针对其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岩性岩相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利储层空间预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对南部地区的致密油富集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南部地区的勘探步伐。
  本论文主要是以石油地质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新沟咀组新下Ⅱ油组为研究对象,以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地震解释、生产测试资料为依据,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论系统分析研究区油藏类型及特征、新下Ⅱ油组油气有利富集相带、油气储层的展布,从而预测有利储层及油气富集规律,为油田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新下Ⅱ油组以浅湖泥质白云岩坳陷期沉积特征为主,是致密油藏形成的有利层段。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沉积是受古地貌控制,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厚层泥岩夹薄层泥晶白云岩和中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薄层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或中层白云岩与中层泥岩等厚互层。本区不等厚互层是这种地势相对较高区域的岩性所表现出来主要特征;而沉积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即古地形上的高部位与低洼之间的过渡区域,白云岩含量较高,主要表现为厚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夹薄层深灰色泥岩。
  2.根据新沟地区4口全井段取芯井的岩心、薄片仔细观察以及全区200多口探井的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的类型为浅湖沉积相类型,其中亚相为湖坪、浅湖砂坝和局限洼地,湖坪分为泥坪和云坪两个微相,局限洼地划分为泥质洼地和云质洼地两种微相类型。
  3.研究区主要是白云岩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泥页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泥膏岩、膏质泥岩、粉砂岩共七种岩性。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孔隙类型以晶间孔隙发育为主。通过对普通薄片,阴极发光片及扫描电镜鉴定发现,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孔一特低渗储。
  4.储层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对储层既有破坏作用又有促进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类型。压实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有改善作用,提高储集物性。
  5.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低,新下Ⅱ油组主体处于低成熟热演化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原油为低熟原油,来源于本层段中下部低成熟的烃源岩,而与老新油田和拖市油田原油有较大差别。研究区NE部靠近总口向斜方向,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高,所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断层和高渗透层组成的输导体系运聚到构造高部位成藏。
  6.通过典型油藏解剖认为在研究区EN部构造相对低部位,油气主要是源储直接对接或邻近的非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在研究区中部构造高点地区,属于常规的二次运移成藏模式。而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成藏概率较小。
  
其他文献
碳酸盐岩储集层是天然气的良好富集体,其中次生孔隙是油气的重要储渗空间。加上裂缝和孔洞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增加了油气的流动性,储层的渗透性增强,使裂缝的预测难度加大,裂缝是由各种外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易受到多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另外裂缝存在的地层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提高了对裂缝研究的难度。  PG油气田是国内较大的油气田,该地区有较多的储层类型,岩相在不同地区也不相同,该地区的基质孔隙度较低。这些因素导
学位
L油田在开发过程存在油井水淹严重、注入水锥进方向不均一,水驱波及系数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油井开始投产就见水,油井产量低和产能低,油井的产量下降。为了抑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迫切需要对地区的油藏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水淹与储层关系,建立L油田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定量解释标准以及水淹锥进方式与储层关系的判别模式,进而对新开发井储层的水淹状况进行快速判断。找出油藏水淹的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特性
王集油田构造位置处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中部,构造复杂,总体上为向东南倾没且形态较为宽缓的鼻状构造,区域内发育北东向和北北东向9条正断层,整个区域在构造格局上形成了西南逐渐向东北抬升的断阶构造。  王集油田是1977年开始勘探开发工作的复杂断块油藏,1990年开始进行注水开发,目前采用的是不规则井网注水开发,含水率高达94.7%,高含水期阶段纵向和平面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更加突出,没有动用的剩余油
学位
在最近的几年里,石油的消耗总量逐年增加,低渗透储层油气藏在整个油田的石油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水力压裂可以改造地层结构,在原本封闭的储层和井筒之间压裂出一条新的裂缝作为流体的新通道。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低渗透储层油气藏的出油量,在当前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水力压裂施工的同时,需要使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观测压裂过程中地层裂缝的空间图像,并对水力压裂的压裂效果做出符合实际
三维地质建模是指在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三维定量随机模型。因此地质建模是一个涉及地质学、数据信息分析、计算科学的交叉性的,或者说是一个整合各种学科的手段。这样建立的地质模型汇总了各种信息和解释结果。所以是否了解各种输入数据信息的优势和不足是合理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储层一般都会有多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
学位
文明寨油田是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重要的老油区之一,从1975年地震勘探开始至今历经近40年勘探开发历程,先后发现多套含油层系及多个含油构造,其较高的产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现在虽已处在高含水开发后期,但仍然是中原油田分公司重点关注的区块。该油田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和山东省莘县交界处,主要在山东省莘县境内;构造上是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次级构造中央隆起带北端的一个穹窿构造,主体是被两组走向NEE
研究工区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中南部位,西起西斜坡下台阶,东至清水洼陷。西斜坡潜山仅在欢喜岭、齐家、杜家台山、胜利塘、曙光潜山预测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多集中在中、高潜山带上,而对于深层潜山及己探明潜山的内幕深层存在储量空白区,西部凹陷中南部古近系勘探程度较高,古近系有利目标寻找和落实的难度日益增大,而潜山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有利勘探面积大,西部凹陷中南部潜山层系多样,既有太古宇、元古界,又有中生界。油藏
学位
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油层产能评价占着十分重要地位,一方面它能评价并提高前期勘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能为开发规划方案提供的一些基础数据。然而实现对储层产能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预测评价则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油层产能评价只能通过试油、试采数据或油藏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预测,还没有一套能够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预测油层产能的成熟方法。以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的试井分析是广泛适用的油层产能评价方法,但是试井存在成本相对
学位
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位于中部的一个凹陷,亦是江汉盆地重要的产油层系。在对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的II油组白云岩储层段勘探开发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致密油资源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前期对于潜江凹陷新下Ⅱ油组的勘探重点在中部和北部,南部地区的勘探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本论文以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地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芯观测、薄片鉴定,综合、系统地对研究区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地层
学位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广泛,在横向上连片发育,分布面积广,砂体垂向上呈透镜状,一般在1~5米之间,砂体在垂向上具有由细到粗的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席状砂分选磨圆好,平面的分布比较稳定,油藏的油气充注量高,但砂体厚度小,使其动用程度低,缺乏开发经验。  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与沥青、少轻质馏分的特性,开采的主要技术思路是降低粘度,减小流动阻力及增大油层的泄油面积。对于薄层状席状砂稠油油层,注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