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沟油田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南部地区,靠近总口向斜南部的继承性古斜坡上的新沟断垒带内,新沟咀组下段为江汉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之一,凹陷南部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针对其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岩性岩相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利储层空间预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对南部地区的致密油富集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南部地区的勘探步伐。
本论文主要是以石油地质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新沟咀组新下Ⅱ油组为研究对象,以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地震解释、生产测试资料为依据,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论系统分析研究区油藏类型及特征、新下Ⅱ油组油气有利富集相带、油气储层的展布,从而预测有利储层及油气富集规律,为油田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新下Ⅱ油组以浅湖泥质白云岩坳陷期沉积特征为主,是致密油藏形成的有利层段。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沉积是受古地貌控制,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厚层泥岩夹薄层泥晶白云岩和中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薄层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或中层白云岩与中层泥岩等厚互层。本区不等厚互层是这种地势相对较高区域的岩性所表现出来主要特征;而沉积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即古地形上的高部位与低洼之间的过渡区域,白云岩含量较高,主要表现为厚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夹薄层深灰色泥岩。
2.根据新沟地区4口全井段取芯井的岩心、薄片仔细观察以及全区200多口探井的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的类型为浅湖沉积相类型,其中亚相为湖坪、浅湖砂坝和局限洼地,湖坪分为泥坪和云坪两个微相,局限洼地划分为泥质洼地和云质洼地两种微相类型。
3.研究区主要是白云岩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泥页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泥膏岩、膏质泥岩、粉砂岩共七种岩性。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孔隙类型以晶间孔隙发育为主。通过对普通薄片,阴极发光片及扫描电镜鉴定发现,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孔一特低渗储。
4.储层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对储层既有破坏作用又有促进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类型。压实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有改善作用,提高储集物性。
5.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低,新下Ⅱ油组主体处于低成熟热演化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原油为低熟原油,来源于本层段中下部低成熟的烃源岩,而与老新油田和拖市油田原油有较大差别。研究区NE部靠近总口向斜方向,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高,所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断层和高渗透层组成的输导体系运聚到构造高部位成藏。
6.通过典型油藏解剖认为在研究区EN部构造相对低部位,油气主要是源储直接对接或邻近的非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在研究区中部构造高点地区,属于常规的二次运移成藏模式。而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成藏概率较小。
本论文主要是以石油地质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新沟咀组新下Ⅱ油组为研究对象,以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地震解释、生产测试资料为依据,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论系统分析研究区油藏类型及特征、新下Ⅱ油组油气有利富集相带、油气储层的展布,从而预测有利储层及油气富集规律,为油田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新下Ⅱ油组以浅湖泥质白云岩坳陷期沉积特征为主,是致密油藏形成的有利层段。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沉积是受古地貌控制,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厚层泥岩夹薄层泥晶白云岩和中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薄层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或中层白云岩与中层泥岩等厚互层。本区不等厚互层是这种地势相对较高区域的岩性所表现出来主要特征;而沉积厚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即古地形上的高部位与低洼之间的过渡区域,白云岩含量较高,主要表现为厚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夹薄层深灰色泥岩。
2.根据新沟地区4口全井段取芯井的岩心、薄片仔细观察以及全区200多口探井的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相的类型为浅湖沉积相类型,其中亚相为湖坪、浅湖砂坝和局限洼地,湖坪分为泥坪和云坪两个微相,局限洼地划分为泥质洼地和云质洼地两种微相类型。
3.研究区主要是白云岩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泥页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泥膏岩、膏质泥岩、粉砂岩共七种岩性。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孔隙类型以晶间孔隙发育为主。通过对普通薄片,阴极发光片及扫描电镜鉴定发现,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孔一特低渗储。
4.储层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对储层既有破坏作用又有促进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类型。压实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有改善作用,提高储集物性。
5.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低,新下Ⅱ油组主体处于低成熟热演化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原油为低熟原油,来源于本层段中下部低成熟的烃源岩,而与老新油田和拖市油田原油有较大差别。研究区NE部靠近总口向斜方向,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高,所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断层和高渗透层组成的输导体系运聚到构造高部位成藏。
6.通过典型油藏解剖认为在研究区EN部构造相对低部位,油气主要是源储直接对接或邻近的非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在研究区中部构造高点地区,属于常规的二次运移成藏模式。而在研究区南部地区成藏概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