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弥尔顿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失乐园》中的夏娃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篇史诗《失乐园》中,英国诗人弥尔顿改写基督教《圣经》,重述了基督教叙事中亚当与夏娃的堕落。本文旨在围绕《失乐园》中的夏娃,并旁及弥尔顿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以期探讨诗人的女性观。本文着力于诗人在女性问题上对于《圣经》的继承与超越。其继承在于史诗取材于《旧约》,听命于《新约》中的保罗书信;其超越在于诗人并不僵化于教规法理,而是灵活萃取古典文化改写《圣经》故事,使得夏娃更像是一位近现代清教徒家庭中的女主人。弥尔顿对待夏娃、对待女性的态度由三方面体现:女性的灵性地位、家庭地位以及原罪的责任,分别对应了夏娃在伊甸园中的出生、婚姻以及堕落,由此构成其在伊甸园中的一生。
  就女性的灵性地位而言,通过增补夏娃由“左侧肋骨”诞生这一细节,弥尔顿将夏娃描写为寓言角色罪的镜子角色,二者同样经历了从女神形象到戈耳工形象的文学变形记。这种潜在的贬斥论调构成了诗人对于夏娃的根本态度,也是本文的立论基础。就女性的家庭地位而言,弥尔顿在多部作品中改写奥维德的强暴主题,表达了提升女性地位的愿望,但他用《新约·哥林多前书》中的头身比喻来建构国家、教会以及家庭,因此依然要求女性做一位顺从的妻子。就女性在原罪中应承担的责任而言,弥尔顿安排《失乐园》中的亚当与《力士参孙》中的歌队发表了17世纪流行的厌女言论,但他同时安排大天使米迦勒与神子质疑了这种不公平的言论。然而,虽然弥尔顿借此手法反驳了17世纪流行的厌女言论,但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无意识地贬低了女性与女性气质,因此同样有其局限之处。
  论文结尾针对弥尔顿笔下的女性形象得出一些结论,指出弥尔顿的女性观极为复杂多面,在部分议题诸如女性的受教育权、离婚自由上远远超越其时代,但在一些其他议题如女性的灵性地位上却深受其时代之束缚。在这背后既有着人文主义者与清教徒的复杂个体身份,同时也是启蒙思潮与传统神学的激烈动荡所致。
其他文献
母亲语言是儿童入学前主要的语言输入源,儿童产出的语言会显示母亲语言特点。而母亲语言受其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所以本论文将分为六章节研究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儿向语的特点。  第一章引言介绍前人在社会语言学语言角度研究儿向语所做的贡献,进而阐明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前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和社会语用角度研究儿向语。  第三章实验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被试信息;第
学位
传统语法中,“很”、“挺”、“怪”三者均是表示程度的副词,在句中作修饰成分。实际上,三者有一些不同:1.三者与句尾“的”共现的要求不同;2.三者跟否定词“不”的连用不同。关于三者的对比研究,国内多是以描述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而没有分析它们的原因。国外研究中,多以“很”的研究为主,而没有对“挺”或“怪”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将从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对三者的差异原因作出分析。  本文以研究“很”
本文采用分阶段采集数据的方法,研究了六名普通话婴儿在半年内的韵律发展情况,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婴儿牙牙学语阶段的韵律特点是什么?  2)婴儿1岁前和半年后的韵律特点有怎样的变化?  3)婴儿在半年内发声基频(f0)最大和最小值域有什么变化?  本研究通过声调走向和相对高度这两个维度的结合对韵律进行分类,声调走向包括平、升、降;相对高度包括高、中、低,两者结合组成九种类型韵律:高平、中平、低平
学位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1919-2013)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集各种盛名于一身的莱辛,在晚年通过自传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出版于1994年的《刻骨铭心》讲述了莱辛在乱世飘零的前三十年的经历,1919年出生在波斯,五岁时移居南罗德西亚,直到1949年回到记忆中的故乡伦敦。1952年,《暴力的儿女》五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玛莎·奎斯特》
学位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稿中选择了19首中国古诗,并于1915年以《华夏集》命名翻译出版,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意象派运动。自其发行以来,《华夏集》一直是一部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作品。有人批判其脱离原文,充斥着大量的误读误译;有人赞扬其翻译价值,称其重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神似,而轻形似,译文考虑了读者的接受性与习惯,善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
学位
影响称呼语的因素众多,在称呼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情感、意图。称呼语是动态变化的,这增大了称呼语翻译的难度。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为称呼语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以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为文本,以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作为参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运用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京华烟云》中的称呼语翻译?当“译者中心”受到挑战时候,如何加强理论补充来完成称呼语翻译?2)如何对《
学位
动机作为二语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一直倍受广大学者的关注。然而不仅动机的积极面会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行为,其消极面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我们称其为负动机。负动机现象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横向视角探讨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并未从纵向视角探讨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生成机制。而定向动机流理论强调从历时维度看待动机,重视动机与动机行为的结
从古至今,文学在东、西方都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创作倾向:一是浪漫主义;一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出现,文学一跃成为心灵的镜子,情感成为其独特的一面旗帜。若谈起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离骚》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不拘的夸张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诗人丰富的情感抒写而出。在英国,雪莱的《西风颂》可谓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瑰宝,诗人将西风作为中心意象来歌咏,诗歌章节内容气势恢宏,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将情感倾露于胸。  
学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这引起了语言学界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生态语言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分支,主要分析语言中蕴含的生态与非生态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主张构建有利于生态和谐的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将生态元素注入批评话语分析中对相关语篇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揭示出语篇中潜在的非生态意识形态以及蕴含的
学位
中国武侠小说第一人金庸先生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十五部作品创造的武侠神话,一直是人们关注、拍摄和翻译的焦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正是译者闵福德及他翻译的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研究目的是从该译本中发掘闵福德的译者风格。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本研究自设研究框架、分析定量数据和定性结果、总结译者闵福德的译者风格并探讨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本研究对译文进行定量统计,从词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