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中程度词“很”“挺”“怪”的对比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法中,“很”、“挺”、“怪”三者均是表示程度的副词,在句中作修饰成分。实际上,三者有一些不同:1.三者与句尾“的”共现的要求不同;2.三者跟否定词“不”的连用不同。关于三者的对比研究,国内多是以描述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而没有分析它们的原因。国外研究中,多以“很”的研究为主,而没有对“挺”或“怪”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将从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对三者的差异原因作出分析。
  本文以研究“很”、“挺”、“怪”的句法和语义为主,不过多考虑所研究的结构在语用上的限制。在Zhang(2015)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很、挺、怪均在句法上占据DegP中心语Deg的位置,在语义上选择与可分等级的成分共现。但是,三者仍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很”是一个纯粹的功能性很强的程度副词,而“挺”与“怪”虽然都是表功能性的程度副词,但蕴含着一定的词汇义。“挺”包含说话者对某物的突出程度表示确信的词汇义,而“怪”则蕴含说话者对某物的程度之高感到出乎意料。“很”经历了与“挺”、“怪”不同的语法化过程,由此导致了“很”与“挺”、“怪”在词汇义上的不同。而[±词汇义]这一特征恰好可以解释很、挺、怪在句法上有不同表现的原因。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反乌托邦小说题材,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备受各大文学奖项的青睐。《使女的故事》并非作者唯一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经年来通过多本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体现了一个个黑暗吃人的社会,也展现一个作家应有的人文情怀。  基列国创始人们最初以乌托邦的情怀试图拯救这个国家,然而在新政体制定律法,执行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将各阶层民众推向反乌托邦的深渊。这些在《使女的故事》中无处不在的残忍
内拉·拉森是美国新黑人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越界》和《流沙》对女权运动以及平权法案的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小说《越界》因对混血群体独特身份的探究而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小说《越界》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主题等进行了深入探究。与以往不同,本篇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与话语理论出发分析《越界》主人公克莱尔与艾琳的心理困境,揭示了生活
学位
伍绮诗是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征服了欧美文坛并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她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华裔作家关注的种族问题,并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了个人身份及自我的价值追求上面。《无声告白》是她历时六年所创作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并迅速地荣登为畅销书榜首。该作品以混血家庭的女儿的死亡为开端,描写了这个混血家庭的成员们在成长中所面对的种种来自“他者”的注视和寻找身份的苦难历程。  国内外学
学位
本文重点探究3-8岁佩戴人工耳蜗说普通话的听障儿童的声调感知情况,包括单音节真假词、双音节真假词和上声连读变调的声调感知,并将听障儿童声调感知准确率与3-6岁说普通话的健听儿童的声调感知准确率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分别是16个天津听力康复中心的听障儿童和21个天津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健听儿童。单音节真词声调感知的测试方法是指图任务,双音节和上声连读变调真词的测试方法是听音辨音任务,单音节和双音节假词声
学位
母亲语言是儿童入学前主要的语言输入源,儿童产出的语言会显示母亲语言特点。而母亲语言受其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所以本论文将分为六章节研究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儿向语的特点。  第一章引言介绍前人在社会语言学语言角度研究儿向语所做的贡献,进而阐明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前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和社会语用角度研究儿向语。  第三章实验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被试信息;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