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病,由于监管机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的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和缺陷,个别组织和个人会通过法律漏洞、监管缺失来牟取自身利益,做出损害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为。自从1990年12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飞速度发展。但是在这背后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规范之处,在最近几年相继爆出“万福生科”、“绿大地”等轰动性事件后,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造假来欺骗投资者的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我国特殊的退市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亏损两年,公司将会被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前加缀“ST”(本文统称为“ST公司”),若连续亏损三年及以上的,就会面临暂停上市甚至被退市的结果。而这些ST公司在短期内通过内部和外部改革很难提升公司业绩,扭亏为盈。ST公司因为不愿失去珍贵的上市资格,往往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而非从实质上对公司进行变革来操控公司利润,从而实现扭亏为盈,达到“摘帽”保市的目的。文中在通过对2016年“摘帽”的40家ST公司的分析中发现,这种盈余管理的现象在ST公司中非常普遍,而且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本文选择以ST天化为案例,在盈余管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其如何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关联交易、政府补助等一系列方法操纵利润,实现扭亏为盈,成功“摘帽”的研究。最后,从证券市场监管者和企业的角度,提出针对盈余管理问题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