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及基因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 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ranb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山病亦称为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主要表现为青少年隐匿起病,以单侧上肢远端为主的肌肉萎缩和无力的良性下运动神经元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大部分是散发病例,对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部分:散发性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分析14例散发性平山病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颈段脊髓MRI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同时对平山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材料与方法:2003年12月到2006年4月本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患者14例,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查体、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颈段脊髓MRI检查,其中行正常位及前屈位MRI及SEP检查者分别为11例和4例。 结果:14例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5-24岁,平均17.71±2.33岁。所有病人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萎缩及无力,累及单侧者10例,双侧者4例。13例有寒冷麻痹现象,所有患者均有伸展位震颤。肌电图均提示受累侧及对侧上肢远端肌肉神经源性受损,以C7-8,T1支配的肌肉受损,有2例累及到上肢及下肢近端肌肉。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运动传导有DML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且上肢患侧与健侧的CMAP波幅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SEP检查提示平山病组N13及P40电位在中心位及前屈位时差别不大,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屈位的N13、P40波幅明显下降。14例均行颈髓MRI检查,有11例下颈段脊髓存在萎缩变平现象,均与萎缩侧肢体一致。萎缩节段最明显的在颈6水平。11例行两种体位MRI检查:发现有7例(64%)存在硬膜囊后壁前移的现象,硬膜外腔内可见月牙形的长T1长T2信号影,向前压迫脊髓,其中4例(36%)硬膜外腔内有异常扩张的血管流空信号,4例(36%)髓内有长T1长T2信号。 结论:平山病是一种青少年起病,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萎缩和无力,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此病的诊断意义重大,颈段脊髓MRI改变多有特征性改变。详尽的病史及上述两项检查有利于此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二部分:家族性及散发性平山病分子遗传机制的初步探索
其他文献
在崂山区档案馆珍品库中静静的躺着四件“诰敕”命,其中明天启元年(1621年)敕命两件,天启六年诰命一件,清嘉庆四年(1799年)敕命一件。这四件“诰敕”命封赏的均为即墨吕氏家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原发灶PRL-R表达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可能影响因子。  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1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
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并比较腹股沟疝患儿与因其它腹部疾病行手术治疗患儿的腹横筋膜的胶原组织免疫组化的差异。试图在胶原Ⅰ和胶原Ⅲ中寻找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能病因。 研究
【目的】 究热休克预处理对HSP27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RPE细胞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