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茅(Imperata koenigii(Retz.)Beauv.)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草坪常见恶性杂草,入侵后造成草坪群落结构破坏,草坪景观被毁,致使草坪退化,同时带来潜在生态风险,尚无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针对此种问题,开展入侵途径、生长发育及抗性机理研究,是控制丝茅入侵、限制散播扩繁和制定防除措施的基本要求。试验通过设5个密度(14株/m~2、28株/m~2、42株/m~2、56株/m~2、70株/m~2)盆栽试验,测定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等生长指标,及糖分组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研究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分析丝茅种群自疏能力,为丝茅探究拓展机理及制定防除技术提供参考,为草坪建植养护、控制生物入侵及保持生态安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群密度对丝茅构件性状的影响种群密度对丝茅叶长、叶宽、叶厚、单蘖叶数等叶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丝茅叶性状受密度影响大小为叶宽>叶厚>单蘖叶数>叶长。种群密度对株高、节间长、茎直径、根直径、根系深度、分蘖数等根和茎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密度增加根和茎性状生长状况呈下降趋势。(2)种群密度对丝茅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种群密度对丝茅根、茎生物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叶生物量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越小,根茎生物量越大。植株的根茎叶分配比均存在显著变化(P<0.01),根茎分配比随密度增大而总体呈下降趋势,叶分配比随密度增大呈总体上升趋势。地上生物量比随着密度的增大丝茅趋于增加,受密度影响显著(P<0.05)。密度对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基本无影响(P>0.05),满足单位面积生物量守恒的规律。(3)种群密度对生理代谢的影响定植60 d、120 d到180 d,叶片中的淀粉、蔗糖、可溶性糖和丙酮酸的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丝茅植株的发育极显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0.01)。定植60 d、120 d、180 d,种群密度与叶片蔗糖、淀粉、可溶性糖、丙酮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密度的增大,叶中蔗糖、淀粉、可溶性糖、丙酮酸含量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减弱。(4)种群密度对丝茅自疏能力的影响叶生物量异速指数-1.006与-1接近,与密度呈等速生长关系。因此随密度增加,叶生物量保持最终产量恒定。根、茎生物量与密度呈异速关系,受到密度的强烈制约。随着密度的增大,根、茎生物量减少,植株自疏能力增强。根、茎生物量自疏斜率分别为-0.013、-0.011,茎竞争对自疏的影响大于根。单株总生物量-密度的异速指数为-1.026接近-1,表明单株总生物量与密度存在等速生长关系,密度变化对单株总生物量影响不大,最终保持稳定。种群密度影响丝茅的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生理代谢及自疏能力,但丝茅在5个密度下均可通过形态可塑性和代谢调节,维持较高的生长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丝茅种群具有一定自疏能力,但种群密度对构件数量及生物量总量影响较小,故丝茅具有较强的拓展能力和生长潜力。因此,发现丝茅入侵草坪时,低密度下采取防除措施是减少丝茅危害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