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的文化意蕴探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在我国是常见树种,但自古以来松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医药价值,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松”与人类的文化发生互渗,积淀下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松”的文化意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探究,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对其文化意蕴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深入考察和挖掘:   1.“松”的“比德”文化意蕴源于它所具有的“凌霜冒雪、经冬不凋”的顽强生命力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与儒家“比德观”下的人格特征之间产生呼应与契合,使其成为品性高洁与坚贞的象征。   2.“松”的“长寿”文化意蕴建立于“松”的四季常青、经冬不凋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魏晋时期,道教的盛行催生了松的“服食成仙”的文化意蕴;先秦至今,“松”的“祝寿考、喻长生”成为不变的追求。作为吉祥的象征,又衍生出“祈福求安”的文化意蕴。   3.“松”的“丧葬”与“神灵崇拜”文化意蕴源自于古人的“万物有灵”的思想,是以“墓地植松”作为死者灵魂的栖息地;“神灵崇拜”如奉松为“社神”、“图腾”等,进而祈求庇护。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国第六代导演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初期,于80年代末在中国电影界浮出水面的一批电影工作者。主要代表有贾樟柯、王小帅、路学长、章明、张扬、张元
汉语和韩国语中都拥有丰富的量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两国量词除了主要功能相似以外,在其他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尤其是词义及用法的差异给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韩国
学位
话语,是诗学的主要知识载体和价值载体,影响和决定着诗学的基本样态,规定着诗学的特质。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不仅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中国尤其是20世
学位
此次研究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留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特点,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