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在我国是常见树种,但自古以来松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医药价值,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松”与人类的文化发生互渗,积淀下丰富的文化意蕴,而且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松”的文化意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探究,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对其文化意蕴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深入考察和挖掘:
1.“松”的“比德”文化意蕴源于它所具有的“凌霜冒雪、经冬不凋”的顽强生命力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与儒家“比德观”下的人格特征之间产生呼应与契合,使其成为品性高洁与坚贞的象征。
2.“松”的“长寿”文化意蕴建立于“松”的四季常青、经冬不凋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魏晋时期,道教的盛行催生了松的“服食成仙”的文化意蕴;先秦至今,“松”的“祝寿考、喻长生”成为不变的追求。作为吉祥的象征,又衍生出“祈福求安”的文化意蕴。
3.“松”的“丧葬”与“神灵崇拜”文化意蕴源自于古人的“万物有灵”的思想,是以“墓地植松”作为死者灵魂的栖息地;“神灵崇拜”如奉松为“社神”、“图腾”等,进而祈求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