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韩国语名量性数量结构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和韩国语中都拥有丰富的量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两国量词除了主要功能相似以外,在其他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尤其是词义及用法的差异给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韩国学生带来了很多麻烦。   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从大类上来分,量词主要有名量词和动量词之分,即用在名词上的为名量词,用在动词上的为动量词。前者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而后者则用法相对较简单,且数目也十分有限。本文将依据汉语词典和韩国语辞典对名量词的解释,把常用的韩国语名量词和其对应的汉语量词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本文的论述主要分四部分:首先通过对汉语、韩国语名量词分类方法的分析,揭示中韩名量词的分类方法存在的不同。其次,比较两种语言的名量性数量结构句法、搭配、语义、格调用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部分,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的偏误及原因,指出母语负迁移是导致偏误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从本人学习汉语量词的感受出发,对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   汉语名量词的词量丰富、发达,应用有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韩国语的名量词数量上虽然远不如汉语,但是它同样具有普遍性以及一些可以研究的规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求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些指导性原则。
其他文献
19世纪,欧洲民族一国家意识的萌发、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学观念的转变刺激了泰纳《英国文学史》的诞生。泰纳《英国文学史》的书写是其文学史观念的初步实践,带有浓厚的时代色
金庸小说的风靡反映了文学层面之外的思想动因,表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诸多悖论。而隐含于金庸作品之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既成就了,也限制了金庸。 金庸作为一
五四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也是新文化建构的转折点,社会潮流、社会问题成为五四青年关注的焦点,人生的苦闷是当时有觉悟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刚刚觉醒的五四新女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国第六代导演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初期,于80年代末在中国电影界浮出水面的一批电影工作者。主要代表有贾樟柯、王小帅、路学长、章明、张扬、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