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视阈下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导向。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创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受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以及之前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影响,使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有下滑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得到准确合理的定位等等。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系统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科技创新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关系探讨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视阈下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了科技创新视阈下我国高校人才模式的对策及具体措施。以为今后我国高校确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
构建和谐中原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实践。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力量。科
“我们不是要成为中国的黑石或者是中国的凯德,我们要做的是中国的三益资本,增强地产服务商的话语权。”参与过国内国际众多知名项目设计的现代建筑设计的总设计师邢同和,曾
至善论在历史上曾有显赫的地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现代的康德和尼采,都以不同的方式将至善论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在至
广东地区的岭南醒狮传统艺术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承载着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格,呈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源远流长而又独树一帜的艺术表
近年来,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广泛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有一部分的学者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工程哲学的思考和追问进行的深入的发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