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和谐中原构建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051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中原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实践。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构建和谐中原的基础性手段。和谐中原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是互作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和谐是今日中原建设的主旨。本论文由引言、四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状、意义、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科学、技术的源流。科学、技术有交集,但内核有别,对二者的甄别是必要的。第二章概述和谐中原的内涵。通过透视“和谐”,刻画“中原”地理及文化嬗变,对和谐中原做了既富厚重历史感又俱鲜明时代感的阐发。第三章论述了构建和谐中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谐中原建设对科学技术提出了强烈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社会建制的支持,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第四章论述科学技术对和谐中原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进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径。科学技术促进中原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它自身还是和谐文化的柱石。科技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结语对研究的主要结论作了简要说明,并指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马克思权利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对于以往权利思想从了解到质疑再到批判超越的过程。在马克思权利观理论中,权利的本质特征具有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和实践性。“权利”从人类思想史伊始便是一个经久不衰、持续讨论的基本问题,本文意在明晰马克思权利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哲学史上的继承与超越进行合理把握,以追根溯源和考察理论流变为基础,突出马克思权利思想的革命性,对马克
学位
家训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是古代家庭教育和伦理生活的重要载体。宋代是家训繁荣的重要阶段。在士大夫的努力下,家训逐渐由贵族门第走向了平民之家,相比于传统的儒家经典更加通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