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育运动”发生在民国前期,经历了从传统的旧教育向现代的新教育转型的时代巨变。在这一运动中,新旧教育斗争激烈,总的趋势是从学习日本到学习美国。而此时的欧洲正经历着“新教育运动”,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正蓬勃开展,两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合流,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他们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尊重个性,提倡教育联系生活。这一国际教育潮流随着杜威和孟禄等西方教育家的来华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新教育运动”。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中国教育家群体,其中以留学欧美的归国人员为主体,和广大教育界同仁积极地回应着这一新的教育潮流。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中外教育家秉持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共同演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乐章。从而使中国的教育成为国际教育新潮的一部分,也把中国的教育带进了现代化的轨道。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并非完全移植西方教育理念,而是在移植中有创新,西方化的同时有中国化,这才形成这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教育改革运动。由于目前教育史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通史性的,还没有论文从运动的角度来研究这场教育运动,所以笔者试图学步其中。 笔者在本文引言中简要介绍了“新教育运动”的定义,它与历史上的新式教育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正文分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论述了“新教育运动”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发轫期(1912—1917),二是形成期(1917—1919),三是高潮期(1919—1925),四是衰退期(1925—1927)。第二部分从领袖、骨干和追随者三个层面探讨了运动的发动者和参与者。第三部分指出了“新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并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中国化三方面概括了运动的基本内容。最后的一部分分析了“新教育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结语中总结了运动的规律,分析了“新教育运动”的特点、成绩和不足,以及给我们当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