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软骨三维CT重建在成人耳郭再造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肋软骨三维CT重建技术在成人耳郭再造中的应用:评估肋软骨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依据;辅助肋软骨采取;辅助立体耳支架雕刻。临床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二中心共收治了46例成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男性34人,女性12人;左侧16例,右侧27例,双侧3例;年龄为18岁到41岁。2研究方法2.1设备参数及测量方法采用飞利浦64层螺旋CT行肋软骨高分辨扫描,扫描参数:间距0.6mm,千伏峰值120kv,旋转时间为0.75r/sec,重建量为1mm。扫描结束后将所有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工作站,生成肋软骨的三维重建图像。原始影像学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利用软件的自带测量工具,对肋软骨进行距离和CT值的测量。2.2测量内容术前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Body Mass Index)和胸围。术前进行肋软骨的三维CT测量内容包括双侧第6、7、8肋软骨长度,肋软骨联合部、肋骨端、胸骨端的宽度和CT值,肋骨端至剑突、正中线的距离。术中测量内容包括所取肋软骨根数,长度,肋骨端、胸骨端、肋软骨联合部宽度。耳支架雕刻时,采用肋软骨评分标准对所取肋软骨进行评分。2.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之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第6、7、8肋软骨双侧不对称20例(43.48%),肋软骨钙化明显者14例(30.43%),肋软骨采伐术中折断1例(2.17%),术后胸廓轻度畸形2例(4.35%)。2.左、右侧第7肋软骨长度,双侧第6、7肋软骨联合部宽度,以及双侧第6、7胸骨端宽度t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第6、7肋软骨平均CT值t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第8肋软骨平均CT值t检验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前CT测量和术中实际测量的第6、7肋软骨长度t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前测量结果大于术中测量结果。其他术前和术中测量数值t检验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年龄组肋软骨CT值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肋软骨CT值t检验结果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肋软骨平均CT值高于男性。5、肋软骨的CT值和肋软骨评分呈负相关。随着肋软骨CT值增加,肋软骨评分逐渐降低。第6、7、8肋软骨平均CT值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6、7、8肋软骨评分分数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通过肋软骨的三维CT重建技术对左、右侧肋软骨进行测量,可以准确掌握肋软骨大小,外形,弧度,走向,钙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手术方案选择的合理性,为耳郭再造术前评估和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术中在肋软骨三维CT重建图像的导航下,不但可以提升肋软骨采取的准确性,降低肋软骨采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而且可以提高立体耳支架的稳定性。肋软骨三维CT重建技术在耳郭再造的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与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RNAi技术应用于活体哺乳动物内耳组织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后,和阳离子聚合物混合的RNAi质粒载体通过手术于圆窗注入实验组大鼠内耳,对
目的:比较手术与传统溶栓抗凝治疗对于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我科收治的90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目的探讨加强药事管理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本院药剂科开具的2600张处方作为研究样本,2016年(n=1400)采用传统管理,将其设定为对照组;2017
第一部分脚底电刺激后应激大鼠海马CA3区c-Fos表达目的:研究脚底电刺激后大鼠海马CA3区c-Fos表达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习得性无助(LH)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活性改
目的:评价抑肽酶对二尖瓣置换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血管外肺水量的影响,探讨其肺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选取因二尖瓣狭窄需行二尖
目的:探讨保乳术后前锯肌肌瓣即刻修复乳房局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符合保乳条件的7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保乳术后应用前锯肌肌瓣即刻修复乳房局部缺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均以右眼为试验眼。其中空白对照组5只5眼不做任何处理;另60只采用1mol/L NaOH溶液烧灼大鼠角膜,制备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并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组(T组)30只30眼及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C组)30只30眼。T组自术日起右眼隔天球结膜下注射青蒿琥酯针剂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