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肃慎族系渔猎先民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这一古老的渔猎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迁徙轨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原始图符纹饰具有独特的内涵。据考证:三江流域孕育了独特的渔猎文明,若要追溯其文明轨迹,你将被这里的悠久神奇所倾倒---仿佛听到一万三千年前一群远古人类手持石器削砍树木的回响;可以看到六、七千年前乌苏里江、挠力河畔肃慎先民雕琢的精美玉器和古朴神秘的陶罐;还可以见证两千年前挹娄王城的威严、祭坛的神圣。从古肃慎一直发展到挹娄时期及至汉魏晋,双鸭山地区还曾是区域政治、军事及文化的中心,而并非古代的荒蛮之地。这里从原始渔猎文明逐渐发展到农业和渔猎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曾经先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肃慎族系传承下来的渔猎文化,是今日满族、赫哲等(满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先民文化。古代东北地区人口发展与民族文化演进比中原要晚,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因文化传承的载体少,许多民族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历经岁月变迁,这种传承方式不免会出现神话的、添加的成分,也会有史料的缺失。肃慎、挹娄文化在历代汉文献中记载较少,满清入主中原也很少提及其祖先,于清代正史中,满族人对其族属文化及东北夷的历史往往避讳不谈,满文记载极少,不如历代汉文籍记述的多。其他民族如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从土语、习俗乃至血统皆与满族同脉,密不可分。尤其是人口较少的赫哲原住民族,在建国前仍保持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当代赫哲族依然传承下来很多渔猎先民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和原始艺术的符号,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鱼皮纹饰、手工艺制作及丰富的民族图案应用。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从2008年12月起,多次前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三江冲积平原开展田野调查。把重点落在双鸭山市友谊、集贤、宝清等地古文化遗存中图形纹饰的调查;及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四排赫哲乡、同江津街口赫哲乡民俗文化的调查。再通过对古代汉文献及近现代中外著作以及图像研究的回顾和分析,对渔猎先民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形成要素、艺术特征、相互联系和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小南山出土陶器“阿穆尔涡旋纹”的发现,印证了黑龙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岩石刻画的造型纹饰同属赫哲先民的文化图符遗存。自远古传承至今,原始的文化符号及独特的信仰在赫哲人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用,不管是宗教活动还是民俗文化场所,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果,寻找到原住民族的原始图腾、文化符号及丰富的造型、纹饰,为渔猎文明及审美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全文共分四章,加入了彩图附录与白描插图。在中外学者对赫哲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学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建立起自己的图文阐释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将原始文化遗存中的图符纹饰与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构成全景式的、纵横交错的文化景观。在原有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图像文化的阐释,本文在以往的中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围,特别是将原始渔猎民族的图符纹饰与当代赫哲族传承的民俗文化、艺术语言共同作为区域文化资源作比较研究,把原始文化遗存放在原生态中,对其实物保护、传承应用、旅游开发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可观的、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及建设性意见。研究表明:肃慎族系原始图形、纹饰、阿穆尔涡旋纹、萨满绘画、赫哲族图案、各种神秘的图腾和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但体现了根植于本土的渔猎民族区域文化和生存环境随时代发展及外来文化影响也在变迁,还体现了当代赫哲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体现古往今来的渔猎民族与自然抗争、向往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的崇拜与敬慕。对挖掘区域艺术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理论上系统地对肃慎族系原始文化遗存及赫哲原住民族美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契合点,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民族元素。丰富了地方艺术资源,不仅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究与完善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对当代美术创作、对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