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Ba(MgTa)O3(简称BMT)陶瓷是A(B′B″)O(A=Ba,Sr;B′=Mg,Zn;B″=Nb,Ta)型复合钙钛矿结构化合物中的一种.它是低εr类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最优秀的典型代表,可作为滤波器、谐振器上的介质材料应用在微波范围.但此种材料的烧结温度过高,达到1600℃,极易造成Mg、Ba等组分的挥发而使其介电性能恶化.因此,以改善其烧结性能,降低烧结温度,并提高其介电性能为主要目的的对B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a(Mg<,1/3>Ta<,2/3>)O3(简称BMT)陶瓷是A(B′<,1/3>B″<,2/3>)O<,3>(A=Ba,Sr;B′=Mg,Zn;B″=Nb,Ta)型复合钙钛矿结构化合物中的一种.它是低εr类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最优秀的典型代表,可作为滤波器、谐振器上的介质材料应用在微波范围.但此种材料的烧结温度过高,达到1600℃,极易造成Mg、Ba等组分的挥发而使其介电性能恶化.因此,以改善其烧结性能,降低烧结温度,并提高其介电性能为主要目的的对BMT陶瓷材料改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文分别研究了两种A位和B位离子取代化合物对系统烧结性能、介电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系统微观结构的变化与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A位由Sr<2+>离子取代Ba<2+>离子,形成(Ba1-xSrx)(Mg<,1/3>Ta<,2/3>)O<,3>(简称BSMT)固溶体型化合物,具有复合钙钛矿结构.Sr含量x≥0.6时发生相转变,形成一种新的低温相,这是由于氧八面体畸变造成的.这种低温相结构与BMT或SMT六方晶系结构相比具有较低的对称性.低温相的形成,可显著降低BSMT陶瓷的烧结温度,在1500℃即可烧结致密,比BMT低100℃.BSMT系统的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异常变化也与此低温相的生成有关.对于添加BaSnO<,3>的系统(1-x)Ba(Mg<,1/3>Ta<,2/3>)O<,3>-xBaSnO<,3>,其中B位由Sn<4+>取代Mg<2+>或Ta<5+>.发现BaSnO<,3>的添加可明显改善系统的烧结性能,降低烧结温度,当BaSnO<,3>的添加量为0.15wt%时在1500℃即可烧结致密(比纯BMT降低100℃),此时系统体密度达到纯BMT理论密度的94.1%,而介电性能与陶瓷密度密切相关,密度最大,Q值最高,τf趋于零.此时其微波介电性能如下:εr=24.9、Qf0=138,000、τf=0.
其他文献
文字是记录事件历史的一项视觉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图形的演变简化而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字已经变的多元化,不再是简单孤立的线段,而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递媒介,它可以让人们懂得明白未知的事物,也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人的情感,无论人类对事物具有一种怎么样的认知、感悟和理解文字都可以作为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让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本文针对字体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视觉造型展开的研究,主要是对汉字
中国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中有其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国画重要表现载体的媒介材料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媒材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各个时期中国画笔墨技法、绘画风格及审美情趣的转变。本文从纸、颜料等媒材的演变入手,着重探索明清时期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历程,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笔墨语言发展的分析,体现绘画风格与媒材演进的紧密关系。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阐述媒材对绘画
本文旨在讨论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的特征与价值问题。其实“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当时的讨论还透露着担忧与焦虑的话,那么今天再谈起这个话题就显得格外从容与淡定。因为随着中国艺术界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成熟,但成熟的同时“以何种艺术形式才能体现出这种文化上国际形象?”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告诉我们,传统的水墨、书法、篆
化石燃料的利用会排放出大量的CO2,而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众多的CO2分离技术中,基于CaO碳酸化煅烧循环的CCRs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CO2 分离技术。本文针对流化床在CCRs技术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并且还以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多次碳酸化煅烧循环过程中碳酸化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纯CO2气氛下的CaCO3煅烧反应动力学。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碳酸钙在多次碳
煤燃烧过程产生的汞排放是大气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吸附剂喷射吸附脱汞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燃后脱汞方式,效果较好的活性炭吸附法脱汞因其成本过高而不具有广泛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对非碳基吸附剂脱汞技术开展系统的研究。 本文利用实验室小型固定床以及沉降炉实验台架,以高岭土、沸石、石灰石及其改性吸附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固定床吸附实验和沉降炉吸附实验研究。 固定床吸附实验主要考察了吸附剂改性、吸附温度、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存在及演变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均构成极大的危害,在我国,燃煤电站产生的Nox排放逐年增加,对燃煤电站NOx排放进行控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多种改性方法对活性炭纤维(ACF)进行改性处理,在自制的小型吸附反应器上进行了改性ACF NO/SO2吸附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改性及吸附试验前后样品的表面结构和化学官能团的变化,探讨了其可能的改性吸附机理以及各种表面因素对活性炭纤维脱除NO性
由于智能变电站网络工程日益被重视,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已成为影响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程层网络采样值报文对间隔层设备的影响,间隔层设备之间联闭锁信号和跳闸信号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分析,以及变电站对故障的即使动作反映、诊断、分析等网络运维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了解决以上有关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的问题,课题组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是在参考了诸多国内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