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讨论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的特征与价值问题。其实“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当时的讨论还透露着担忧与焦虑的话,那么今天再谈起这个话题就显得格外从容与淡定。因为随着中国艺术界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成熟,但成熟的同时“以何种艺术形式才能体现出这种文化上国际形象?”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告诉我们,传统的水墨、书法、篆刻等无法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形态,无法承载这一时期“交流”的任务,而油画、雕塑、摄影、传媒等从文化媒介角度来看是可以和世界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正是今天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普遍使用的艺术媒介与语言形态。当交流的媒介确立的同时我们站在文化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这也是该文要阐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