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特征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讨论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的特征与价值问题。其实“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当时的讨论还透露着担忧与焦虑的话,那么今天再谈起这个话题就显得格外从容与淡定。因为随着中国艺术界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成熟,但成熟的同时“以何种艺术形式才能体现出这种文化上国际形象?”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告诉我们,传统的水墨、书法、篆刻等无法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形态,无法承载这一时期“交流”的任务,而油画、雕塑、摄影、传媒等从文化媒介角度来看是可以和世界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正是今天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普遍使用的艺术媒介与语言形态。当交流的媒介确立的同时我们站在文化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这也是该文要阐述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文字是记录事件历史的一项视觉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图形的演变简化而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字已经变的多元化,不再是简单孤立的线段,而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递媒介,它可以让人们懂得明白未知的事物,也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人的情感,无论人类对事物具有一种怎么样的认知、感悟和理解文字都可以作为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让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本文针对字体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视觉造型展开的研究,主要是对汉字
学位
中国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中有其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国画重要表现载体的媒介材料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媒材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各个时期中国画笔墨技法、绘画风格及审美情趣的转变。本文从纸、颜料等媒材的演变入手,着重探索明清时期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历程,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笔墨语言发展的分析,体现绘画风格与媒材演进的紧密关系。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阐述媒材对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