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类重要文体,学习科普文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读写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标准,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科普文教学内容时时常会感到困惑,所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一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也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因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内容的构成,以期为一线教师确定合宜的科普文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分析法和课例研究法。首先,文中整理了有关科普文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从而为本次研究中概念的界定和科普文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的确定奠定基础。其次,本文对研究者归纳的科普文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以此来归纳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本研究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篇目相关的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科普文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的确定路径之一。然后,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两篇经典的科普文进行了课例综述,分析实际教学中的科普文教学内容,从而将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科普文教学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本文通过对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得出小学语文科普文主要的八项教学内容:科学知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词句运用、写作方法、阅读技巧以及语言表达。但上述教学内容并非在每篇科普文中都要全部涉及,而是要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不同类型的科普文在教学内容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注重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文中字词句的运用;而科学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落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以及阅读技巧方面,并辅之以适当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此外,各个学段科普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第一学段科普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中较为浅近的科普知识本身以及文中字词的积累和运用;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训练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则侧重对阅读技巧和说明方法的讲解。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来选择和确定科普文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