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课改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新课标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学习共同体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学共”,惧怕数学的学生也可以发掘数学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在教师面临如何平衡“教好”和“好教”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破解这个难题。当今的中学教学中,亲师关系疏远,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不足,以至于无法同心协一辅助学生学习。鉴于以上总总,笔者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本文探索的问题有:(1)学习共同体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怎样的?(2)学习共同体下,教学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特点?(3)学习共同体下,教学成果的呈现方式和评价形式为何?(4)学习共同体是否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笔者先是检索、阅读文献,归纳总结“学习共同体”的定义、特点、模式及应用,了解“学习共同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研究现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思考,而后选取四个初中数学教学材料,对此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找两个平行班级,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教师的教学实况及学生的互动情况。教学实施前后,访谈家长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认识和感受,并对学生进行测试,收集所得数据,用spss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的教案在教法上有差异。传统课堂或许会选择教师主导,但“学共”课堂绝不会采用“讲授法”。“学共”课堂的主角一定是学生,所以在“学共”教学中,探究法使用较多。(2)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对教学材料选择较“挑剔”。一般情况下,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性质的学习内容,适合采用“学共”模式。因此,在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的情况下,“学共”模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正向影响。(3)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生动活泼。通常不再是“做练习题”,而是“做图、发表言论、设计主题报告”等。在评价方式上,“测试卷”会作为参考,但同时会结合自评、他评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评价。(4)学习共同体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在利用“学共”模式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间的互动频率增大,教师在一来一往的“切磋”中,教学生活变得丰富。在相互交换教学信息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加深。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学共”中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通过本次探究,笔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浅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其说学生在成长,笔者也在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笔者也会继续思索“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在确保掌握其理论的基础上,将之与课堂实践结合,时常反省、时常总结,做学生随时的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