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Arachishypogaea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花生遗传基础狭窄、抗逆性差,易感多种病虫害,尤其是褐斑病、黑斑病、网纹斑病和黄曲霉病等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本论文以广谱抗真菌性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BG2)和几丁质酶基因(CH5B)为目的基因进行了花生遗传转化研究,旨在为培育抗病花生新种质奠定基础。首先以花生胚小叶为外植体,建立了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以此体系为培养基础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结果如下:
1.以花生品种花育22和鲁花11成熟种子的胚小叶为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试验中,MSB5+1mg/LNAA+6mg/LBAP最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花育22和鲁花11不定芽诱导率分别达到95.0%和93.9%;当转移到MSB5+4.0mg/LBAP培养基上培养,能促使芽伸长,并获得了较高频率的植株再生。(2)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试验中,花育22和鲁花11在添加10mg/L2,4-D培养基上体细胞胚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83.6%和86.6%;MSB5+5μg/LTDZ较有利于促进体细胞胚萌发和植株再生。(3)在添加0.5mg/LNAA的MSB5培养基上,花育22的生根率为67.2%,鲁花11为80.6%。
2为解决花生组培再生苗及转基因苗驯化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本试验以花生实生苗作为砧木,对花生嫁接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超净台内无菌嫁接效果较好,以再生苗或实生苗为接穗进行无菌嫁接,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明显高于室内嫁接成活率(71%-72%);无菌嫁接时12-15d苗龄的砧木效果最好;将无菌嫁接苗在培养基中培养3-5d,然后驯化1-2d,移栽成活率最高,不同花生基因型成活率在83%-95%;嫁接苗移栽田间后,其成活率高达94%,且100%接穗结果。
3.以花育23和白沙1016幼叶为受体材料,对器官发生途径的花生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农杆菌菌株为GV3101,质粒为双元表达载体pCH5B1300,以潮霉素(HB)作为抗性筛选标记,T-DNA区有CH5B基因。首先进行了HB浓度(10,15,20,25,30mg/L)筛选的试验,结果确定HB筛选压为20mg/L。研究了在农杆菌悬浮液和共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酰丁香酮(AS:0,50,100,150μM)对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过程中添加100μMAS抗性芽诱导率最高,有利于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将抗性芽转移到MSB5+4.0mg/LBAP+20mg/LHB+500mg/LCb的培养基上,促使芽伸长,长成小苗。
4.以花育22胚小叶为受体材料,对体胚发生途径的花生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农杆菌菌株为EHA105,质粒为双元表达载体pATC940,T-DNA区含有BG2基因,以Km作为抗性筛选标记。对适宜的Km浓度进行了筛选试验(设计0,10,20,25,30,40,50,75mg/L),最终确定Km筛选压为50mg/L。研究了不同预培养时间(2,4,6d)、侵染时间(10,15,20min)、共培养时间(2,4,6d)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4d,在农杆菌中侵染15min,共培养4d,然后转移到MSB5+10mg/L2,4-D+50mg/LKm+500mg/LCb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上培养,抗性体胚诱导率最高,为适宜的遗传转化条件。
5.将抗性芽和抗性体胚转移到相应的伸长和萌发培养基上培养,促使其长成小苗。对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与目的基因大小相同的条带,表明目的基因已转入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