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问题研究——基于政治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我们总将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政府改革作为配套,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政府才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以及人财物的供给者,是企业真正的老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切弊端在企业,根源却在政府。所以政府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政府与企业错位的改革思路已经造成了体制性腐败,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推进和深化,社会范围收入贫富分化等等很多问题。因此,政府改革的切实推进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创建中国式股份公司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微观终极目标。   围绕这一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创性质与目标,也就是建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然后梳理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错位改革思路,即以企业为中心,政府为配套的思路及这一思路形成过程。接着分析了配套改革思路形成的深刻原因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要将政府改革作为第一位的首要的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在微观经济主体改革中,要清晰国企产权,构建中国式股份公司;帮企业甩掉“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在于:第一处就是指出了目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不在于企业改革等传统经济领域本身,而是要首先对政府进行改革,指出了政府改革对于企业改革对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统筹地位,构建了政府重点论;第二处就是尝试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的途径,提出了劳动者所有制的思路。即在国企设立职工期权股份,让职工真正参与企业管理,监督管理层行为,建立一种可以试行进而推广的运作机制。这种制度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传统国企的公有制特性与市场经济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度;第三处就是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角度出发,认识到政府才是国企所有者和人财物的供应者,从而找到了国企改革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即政府改革滞后导致企业深层次改革无法推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以及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
保安处分是国家为消除和减少社会危险因素、预防犯罪、防卫社会而采取的补充或替代刑罚的强制措施的总称。保安处分是现实需要的产物,其在减少犯罪、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定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挑战与要求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纷纷掀起了一场以治道变革为特征的行政改革运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它从1933年12月提出“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开始着手创建,至1936
20世纪初,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提出了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