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外秦淮河景观改造为例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交往、游憩等社会活动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原有公共开放空间类型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开放性、多样化生活的追求,建立开放的、多层次复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成为近年来受到重视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面对广大市民和游客从管理到景观视线以及空间完全开放的滨水区域。其景观设计应当是基于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层面上的、结合滨水带特有的地貌、生态、历史文化条件形成的综合性设计,它更注重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自身空间的营造、文化的体现和人的行为需求,并更强调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作为城市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活岸线的意义所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开始进行此类项目的建设。许多项目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为例,解读了原有的规划成果,探讨了其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建议。外秦淮河与南京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孕育了众多灿烂的城市文明,这更体现出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所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结合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进行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归纳和分析,阐述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国外相关的建设特点和经验;通过笔者的亲身感受和资料接触,分析国内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设计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从城市设计、空间设计、景观生态、环境心理学等层面提出了七大景观设计原则,并对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各项要素提出了一般性的设计处理方式,以求达到社会、生态、经济三重设计目标。 第四章,对比前文提出的设计理论,以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景观改造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景观设计的得与失,并求对前文的理论起到一定的验证作用;同时还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理想的设计建议,以期对后期项目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五章是结语。笔者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感言,并提出了案例研究自身存在局限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特色的维护与塑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许多大中型城市在大拆大建之后,原有城市特征风貌及个性形象严重衰弱与丧失,而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城市遗产。本文全面梳理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存废、修复历程、经营管理等现状概况,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分析了苏州古典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大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新城大量涌现,而其中又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居多。与国外新城发展实践相比较,中国工业先导型新城的开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健康生活。一直以来,都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环境的前瞻性保护做的远远不够。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密切
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耕地集中成为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但耕地集中该怎么做无现成经验可循。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滨湖地区开发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滨湖地区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理论、方法、技术以及体制等多方面的缺陷,导致多数滨湖开发结果不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城市高速集约发展,城市灾害日益频发,在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地区,遭遇灾害侵袭时往往导致重大伤亡,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城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的墓葬遗址资源,其保存状态和保存环境各不相同。遗址作为研究先人生活文明和社会成就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
一种积极向上的因素在城市中出现将会提升其周边建成环境的现有价值并促成各相关元素向有益的方向转化。如果缺失规划应对,这些因素加入后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流失在某些利益集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文化文物遗产遗迹保护思想萌芽至今已有一百余年,UNESCO、ICOMOS、欧洲理事会等诸多国际保护组织通过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宣言,在这艰辛曲折的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