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嘉靖元年(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刊行以来,有明一代仿效《三国志通俗演义》体裁编纂的小说络绎不绝,遂形成了历史演义体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经历了一千多年,从先秦至宋元讲史小说的长期发展,积累而成。它的近因可以追溯至《资治通鉴纲目》、宋元平话、杂剧、民间传说等等,而远因则与吾国渊源流长的史学制度、史书编纂以及文人“史癖”心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因缘。可以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一种史学与文学书写的紧密结合。
对于这种明代小说的创新类型,自民国以来,学界一直努力赋予它一种名称,以涵盖此一类型小说。于是近百年来,针对此一类型有了“历史小说”、“讲史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三种,用以指称此一类型小说的概念名称。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小说分类的精进,“长篇小说”与“讲史小说”的概念名称,已较少为学界使用。但是,在近二十年来,学界却一直混合使用“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小说”两种概念,来指称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首的小说类型,使得“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界定模糊不清,尤须厘清辨订。有鉴及此,论文将“历史演义小说”定义为:特指以《三国演义》为标准、规范进行编纂的小说。并根据《三国演义》的外在形式、叙事内容、历史背景以及行文等,归纳拟订了七点标准与规范,作为判辨“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条件。根据此一定义,重新审视“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小说”,便可区分两种概念的不同之处。
根据“历史演义小说”的定义,论文从明代小说中判别、筛选了《有夏志传》、《有商志传》、《封神演义》、《列国志传》系列、《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西汉通俗演义》、《东汉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传》、《东西两晋志传》、《东西晋演义》、《大唐秦王词话》、《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南宋志传》、《英武传》系列等十八部小说,作为论文进行研究的小说文本。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的《三国演义》,研究著述与论文层叠如山,成果丰硕。有鉴于此,论文选择先从叙述模式的角度,论述《三国演义》在“按鉴演义”、“两军对战”、“明君聘贤”等方面的创建。再论述《三国演义》与说唱文学关系的研究,从鼓词、子弟书、弹词、歌仔册、木鱼歌等说唱文学,考述三国故事对此类说唱文学的影响。其次,是演绎上古至汉代史事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研究,这些小说有:《有夏志传》、《有商志传》、《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西汉通俗演义》、《东汉通俗演义》等七部,论文主要从作者、小说版本、故事渊源、影响等方面进行考述,企图对小说的版本与渊源等作一整理的工作。又次,是演绎两晋至元末明初史事的历史演义小说研究,小说有《三国志后传》、《东西两晋志传》、《东西晋演义》、《大唐秦王词话》、《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南宋志传》、《英武传》等九部。论文仍然以考述为主,尝试厘清小说的作者、版本、渊源、影响等问题。至于论文着眼于小说文献的考述,是基于学界对此十六部小说研究论述的质量、深浅不一,涉及小说版本、渊源等问题的研究仍属少数,许多问题还有待厘清,因此专注于此,重新一一予以考述。
又次,是《封神演义》的研究。因为小说的内容多写神魔斗法、变幻离奇等等,历来小说研究者均视之为“神魔小说”。但是论文考虑到《封神演义》的主题是演绎商周兴替的历史,而小说又不离背此一历史框架,因此将它视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之变体”来进行研究。论文对《封神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陆西星的著述,以及《封神演义》与明代其它小说的关系等,一一进行考述。
最后,在结论中认为以《三国演义》为首的十八部小说,应该指称为“历史演义小说”,不该再称之为“历史小说”。此外,论述历史演义小说对其它类型小说的容受,并总结历史演义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