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湿热证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自噬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小檗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湿热证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湿热证形成过程中大鼠血清脂质、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自噬水平变化,以探讨湿热证是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及可能的机制。进一步运用小檗碱处理湿热证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清脂质、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自噬水平变化,以探讨小檗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否与其调节自噬水平相关。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一: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喂养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通过维生素D3腹腔注射+LPS内毒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诱导湿热证形成。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动脉粥样硬化组(AS)、动脉粥样硬化+湿热证组(AS+DH),每组各30只,分别于2、4、8周取材,每次取材10只。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TC、TG、LDL-C、HDL-C表达变化,HE染色、油红0染色、Masson染色评估主动脉组织切片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染CD68检测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p62的表达。实验二:按照实验一造模方法建立湿热证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CON)、动脉粥样硬化+湿热证组(AS+DH)、动脉粥样硬化+湿热证+小檗碱组(AS+DH+BBR)、动脉粥样硬化+湿热证+小檗碱组+3-甲基腺嘌呤组(AS+DH+BBR+3-MA),每组10只,给药4周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TC、TG、LDL-C、HDL-C表达变化,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CD68检测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p62的表达。成果:实验一:与CON组相比,造模第8周时AS组及AS+DH组的大鼠血清TC、TG、LDL-C显著升高(P<0.01),HDL-C 显著降低(P<0.01);且 AS+DH组较 AS 组 TC、TG、LDL-C升高更明显(P<0.01),其HDL-C则降低更明显(P<0.01)。HE染色、油红0染色、Masson染色显示,第8周时,AS组和AS+DH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切片逐渐出现内膜增厚、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不一等动脉粥样硬化典型病理学改变,并且可以观察到泡沫细胞大量形成、胶原纤维含量下降,且这种改变在AS+DH组更明显。免疫荧光染色发现AS组及AS+DH组免疫荧光信号增强,且以后者更显著。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到AS组及AS+DH组LC3-Ⅱ表达显著减少(P<0.01),P62表达显著增加(P<0.01),AS+DH组与AS组比较,LC3-Ⅱ表达量更低,P62表达量更高,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二:小檗碱干预4周后,AS+DH+BBR组与AS+DH组相比,其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下降(P<0.01),HDL-C显著升高(P<0.01)。HE染色镜下可见AS+DH+BBR组主动脉组织切片细胞排列更加整齐,细胞核大小趋向均一,内膜变薄,泡沫细胞数量减少。Masson染色镜下观察到小檗碱处理后大鼠主动脉组织切片胶原含量增加,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免疫荧光染色发现AS+DH+BBR组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减轻。上述改变在加用3-MA的AS+DH+BBR+3-MA组则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示,AS+DH+BBR组与AS+DH组相比,其自噬标记蛋白LC3-Ⅱ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P62 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而 AS+DH+BBR+3-MA 组与 AS+DH+BBR 组相比,加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的AS+DH+BBR+3-MA组LC3-Ⅱ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62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湿热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导致斑块不稳定。2、湿热证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细胞自噬水平下降。3、小檗碱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上调细胞自噬活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