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SLE 患者肺囊腔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与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了解SLE患者肺部受累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01月至2017年06月收治并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肺CT的住院患者81例。 2.按照肺CT表现进行分组,有肺囊腔的患者为肺囊腔组共12例,无囊腔的患者为无肺囊腔组共69例。 2.81例患者均已行肺CT检查,肺CT片由一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阅读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临床表现、系统受累的相关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3.应用SPSS24.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81例患者中有12例(14.8%)出现肺囊腔。肺囊腔数量由1-29个不等,大小介于3-31mm之间。肺囊腔主要位于肺下叶。肺囊腔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其他肺部损伤。肺囊腔组年龄(48.33±7.69岁)要高于无肺囊腔组(31.00(24.00)岁,P<0.05),与吸烟史无关。EBV/CMV感染常出现在肺囊腔组患者中(33.3% vs 8.7%,P<0.05)。 结论: 1. SLE患者可以出现肺囊腔,发生率为14.8%。 2. EBV/CMV 感染的 SLE 患者易发生肺囊腔,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SLE患者肺囊腔形成的原因之一。 3. SLE患者肺囊腔组年龄高于无肺囊腔组,推测其发生可能与机体老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