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化行业作为吉林省支柱行业之一,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碳排放的过快增加,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必然无法持续,那么协调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间的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极其重要。本研究在导师主持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下,从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对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进行计算,探索各驱动因素对CO2排放影响程度及CO2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相关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在2001-2011年间的变化很相似,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耗从1435.73上升到2532.68万吨,2012年能耗下降明显,为2346.72万吨;碳排放量自1051.82万吨增长至1688.49万吨;碳排放强度则逐年下降,由3.02下降到0.70。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揭示吉林省化工行业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并构建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脱钩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额、能源效率、行业总资产、能源消费结构、资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等吉林省化工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31、0.25、-0.28、0.29、0.22、0.26和0.30。化工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通过对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碳排放方面,2001-2012年间,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Moran’s I值变动很大,省域整体的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较弱。石化行业各区域之间碳排放的集聚性经历了弱—强—弱的过程,按照碳排放的高低将吉林省整体划分为HH、HL、LL和LH区,其中2005年长春和松原进入HH区,为碳排放高值区,其它城市的象限区域均未发生,2010年四平市由LH区进入了HH区,吉林市始终处于HL区;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吉林省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Moran’s I值总体变化不大,变化幅度仅达到8.8%,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在整体上表现出空间离散的状态,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且这种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各城市间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分异程度极大,吉林、松原和辽源形成了碳排放强度的低值区,而长春、四平、通化和白山组成了碳排放强度的高值区;全省各城市多数都处在煤炭消费比重高的亚区,但城市彼此间的碳排放强度高低差别很大。通过本文的研究,较全面地揭示了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各驱动因素对其影响程度,了解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为吉林省石化行业减少CO2排放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