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治疗组(纳支法取穴针刺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PMS)患者的症状进行对比,主要观察纳支法取穴对改善肝郁气滞型PMS患者的躯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3例,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方法,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治疗,于11:56~13:56进行针刺,对照组为普通针刺,于治疗组所取时间外的任一时间进行针刺,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实验偏倚,故取穴时间固定在08:00~10:00。两组取穴均为:(双侧)少府、神门、百会、(双侧)太冲、(双侧)行间、(双侧)三阴交、(双侧)血海、(双侧)归来、(双侧)太溪、中极。于月经来之前2周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5天,休息2天,月经来时结束,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2个月经周期。疗效观察采用中医症候日志量表积分。对治疗结果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日志量表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 2.主要中医症候日志量表:①两组经治疗后总分均明显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01);②两组间中医症状日志量表积分变化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的积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③各项症状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溃疡或便血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余项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1),治疗组在改善PMS的各项症状(P<0.05、P<0.01、P<0.001),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治疗后均具有持续效应,治疗组在烦躁易怒或抑郁、头痛方面,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更久;⑤两组间综合疗效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总有效率相当。 结论: 1.纳支法与普通针刺均能明显改善患者PMS症状,降低中医症状日志量表积分,两组总体疗效相当。 2.两组均能明显改善PMS的中医症状,且在随访阶段发现,纳子法针刺治疗组在烦躁易怒或抑郁、头痛方面的持续效应较对照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