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调肝化瘀法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用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干预,观察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对骨髓抑制小鼠血常规、骨髓有核细胞、血清IL-3、IL-6、IL-11及TPO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对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L-3、IL-11水平的影响,从实验及临床探讨补肾调肝化瘀中药治疗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实验研究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补肾调肝化瘀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咖啡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予环磷酰胺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补肾调肝化瘀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补肾调肝化瘀中药灌胃(中剂量1.5g/10g,低剂量0.75g/10g,高剂量3g/10g),咖啡酸组予100mg/kg咖啡酸片溶液灌胃,1次/d,连用14天。观察造模前后、治疗后小鼠外周血象;实验结束后检查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血清IL-3、IL-6、IL-11及TPO的含量。  2、临床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纳入的60例接受常规化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化疗前及观察期间停用可提升白细胞的相关药物。治疗组与化疗周期同步给予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及对症支持治疗,每天2次,每次100ml,治疗时间为≥8天,对照组予常规化疗后对症支持治疗,观察1个化疗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常规、骨髓抑制程度及其发生率、KPS评分及治疗后血清IL-3、IL-11含量。  结果:  1、实验研究结果  1.1以100mg/kg体重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d后,模型小鼠外周血WBC、PLT降低较为显著(P<0.01),HGB、RBC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  1.2治疗14d后各治疗组WBC、PLT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中药高剂量组小鼠RBC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咖啡酸组小鼠RBC水平和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小鼠HGB水平和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WBC水平明显高于中药低、中剂量组及咖啡酸组,中药高剂量组RBC水平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小鼠RB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剂量中药组小鼠HGB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小鼠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模型组小鼠BMNC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小鼠BMNC同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小鼠BMNC和咖啡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相比BMNC无明显差异(P>0.05)。  1.4模型组血清IL-3、IL-6水平低于正常组,IL-11、TPO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后,IL-3、TPO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IL-6水平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咖啡酸组IL-6水平与模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IL-11水平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咖啡酸组IL-11水平与模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研究结果  2.1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化疗后7d两组患者外周血WBC、NE、HGB、PLT水平均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7d治疗组WBC、N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GB、PLT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化疗后7d治疗组患者的WBC骨髓抑制各度分布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发生率明显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NE骨髓抑制各度分布例数、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GB、PLT骨髓抑制各分度例数及Ⅱ-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5治疗组患者细胞因子IL-3水平较对照组升高、IL-1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6两组患者心、肝、肾功能均以Ⅰ度损害为主,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连续3d以环磷酰胺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可降低小鼠外周血象造成骨髓抑制状态。经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干预后,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殖,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可能通过促进骨髓有核细胞增殖、上调IL-3、IL-6水平、下调IL-11、TPO水平,从而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  2、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可明显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临床症状,增加肿瘤患者的KPS评分指数,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程度及降低其发生率,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外周血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调节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恢复机体造血功能的内稳态,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具有安全性。  3、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示补肾调肝化瘀中药可能通过促进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增殖、升高IL-3表达水平、回调IL-11表达水平,协调骨髓造血环境的平衡而恢复化疗后骨髓抑制时的外周血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依据智能建筑的接地技术涉及面较广,且其要求各有侧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的思路对智能建筑接地技术的一些规定、接地方式的选择以及统一接地系统等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