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1976)首次提出,此后,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们意识到这一概念在深入认识跨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虽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对这一概念时有提及,但从中美文化角度出发,系统而又深入的对比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作者试图从语境的这一角度,对比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即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美国是低语境文化;并力图从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阐释产生中国高语境和美国低语境交流模式的渊源。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首先对高低语境的交际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包括高低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和交流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其次,作者从多个侧面系统而深入地比较了以高语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以低语境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在言语交流上的差异,总结出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是间接、含蓄、重非言语信息,并以听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明晰、重言语信息,并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此外,作者还对比了由高低语境文化引起的人际交流上的冲突,如因“沉默”这一行为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接着,作者从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宗教观念、修辞哲学、社会历史等是形成中国高语境和美国低语境交流模式的深层原因。从修辞哲学出发,美国崇尚“雄辩”,而中国推崇“沉默”。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美国主张“言论自由”,中国笃信“祸从口出”。另外,两国的不同宗教观念(如儒教、佛教、道教及基督教等教义)与高低语境的形成也息息相关。以上这些共同影响了人们在言语交流中采用不同模式。案例分析部分是基于几个跨文化的交际场景,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证实高低语境交际模式带来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分析了高低语境理论对指导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对高低语境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低语境交流模式是当前国际交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