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离子)对乙醛分子脱羰作用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80048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羰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过渡金属(离子)对醛类和酮类分子的脱羰作用已有系统的实验研究。但是实验不能揭示反应的所有基元过程势能面的详细信息,并且基于实验和化学知识定性推测反应机理和过程的正确性也值得进一步确认,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反应势能面得到与实验相互补充的信息。本文以乙醛分子为模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CCSD(T)理论研究了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过渡金属(离子)Cr<+>、Fe<+>、Co<+>和Y对其脱羰作用的机理,详细分析了各体系的势能面以及涉及的结构,并用理论计算结果解释他人的实验结果。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r<+>和Co<+>对CH<,3>CHO的脱羰作用经历了相应基态势能面上的C-C激发而非C-H激发,共包含四个基本步骤:初始结合、C-C激发、醛基H-转移和非反应离解,其中醛基H-转移决定了反应的速率。Fe<+>/CH<,3>CHO体系的脱羰作用可发生在六重态和四重态势能面上,经历了C-C激发。从能量的角度考虑,反应更倾向于沿四重态反应路径进行并且经历上面提到的四步基元过程,但是在反应过程中由于自旋-耦合而发生势能面的系统间交叉,使基态反应物(六重态)交叉到四重态势能面。其中,醛基H-转移过程的鞍点是反应能量的最高点。在六重态反应路径中存在若干个较高的能垒。Y/CH<,3>CHO的脱羰作用是通过基态(二重态)势能面上的C-C激发和C-H激发两种方式进行的,整个反应过程包括:初始结合、C-H激发(C-C激发)、甲基转移(醛基H-转移)和非反应离解,其中C-C插入和甲基转移过程中的能垒相对较高。C<+>、Fe<+>、 Co<+>与乙醛脱羰产物的稳定前躯物是(CH<,4>)-M<+>(CO)而非(CH<,3>)M<+>H(CO),脱羰产物为M<+>(CO)+CH<,4>;而Y与乙醛脱羰产物的稳定前躯物是(CH<,3>)YH(CO)而非(CH<,4>)-Y(CO),脱羰产物应是H<,3>CYH + CO。
其他文献
当粒子的总自旋为h的整数倍时被称为玻色子,如光子、玻色原子和玻色分子等,它们服从玻色—爱因斯坦量子统计。当绝对温度下降到0k附近,理想的量子玻色气体将发生相变,这时玻色子
本文采用线性组合算符方法,在有效质量近似下,深入广泛地研究了抛物形半导体量子点中强、弱耦合激子的基态性质。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研究了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是现代科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重要方程之一,其孤立波解已在许多物理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实际非线性系统中,由于一些微小的附加项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标准孤
本文利用位于日本国家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不对称能量正负电子对 撞机(KEKB)上的Belle探测器在 (4S)共振态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如下B介 子衰变道的寻找: (1)寻找B→J/
量子理论与现代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它从诞生发展至今,显示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还在继续生长出新的研究
本文利用递推方法研究了一维随机量子横向Ising系统的动力学性质,主要内容如下: 1.假设自旋间的交换耦合(或横向磁场)满足高斯分布,研究了这种分布对该系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起源于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ICF)发展起来的强脉冲离子束技术(IPIB—IntensePulsedIonBeam)在表面强化和薄膜制备等领域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相对于其在工业应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