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文化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广泛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区域、城乡以及群体间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和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将切实的改善我国民生发展的“短板”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虽然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在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无论是GDP总量、财政收入水平还是产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等均落后于东部。论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四大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纵横对比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层次且发展缓慢。此外,基于政府投入角度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四大区域之间、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公共服务的水平差异明显且趋势仍在进一步扩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释了西部地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包括“身份论”、“体制论”、“财政分权说”以及“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借用了博弈分析中关于公共服务的分析方法,构建了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统筹城乡视角的决策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投入机制、不同收入群体居民基于纳税视角的参与机制以及基于财政审计视角的监督机制。通过上述机制的运行与良性循环,以求实现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城乡、区域以及群体间均等化的目标。理论研究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认清政府主导模式下公共服务的水平及其差异发展现状,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的运行规律,进而对政府财政支出方向或转移支付重点进行实时而有效的调节,是实现地区之间,进而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步骤。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而且深刻的体现在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因此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从长远来看,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从而构建出一个稳定、长效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