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旺细胞源性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对损伤脊髓修复作用的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L1)是80年代发现的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的物质,它能介导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粘附,在神经轴突的生长、聚集,神经细胞的转移,纤维髓鞘的形成,神经通路的构建及信号的转导,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甚至在免疫系统、肿瘤的发生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1最初是从小鼠的小脑膜中发现,后来发现在有丝分裂后的神经元,髓鞘形成前及非形成髓鞘的雪旺细胞等组织中同样存在。对于L1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面,而对于其动物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情况研究则相对较少。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Schwann细胞具有合成L1的特性,将通过细胞培养获得的Schwann细胞经L1抗体封闭后移植于脊髓半横切损伤的部位,从形态学、电生理学、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来了解雪旺细胞源性L1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以探索一个治疗脊髓损伤新的途径,并为其过渡到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雪旺细胞的培养及免疫组化染色 利用新生S-D大鼠的坐骨神经成功地分离、培养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雪旺细胞,并将雪旺细胞移植进入大鼠脊髓损伤创面,饲养8周后经过S-100免疫组化ABC染色发现雪旺细胞在大鼠体内成活良好并成簇排列。培养的雪旺细胞经过免疫组化法证实了雪旺细胞表面有L1的存在。 2、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成功地建立了脊髓半切损伤的S-D大鼠模型,经过HE染色证实了动物模型是完全符合实验要求的。 3、行为学观察 通过改良Rivlin法斜板试验及BBB评分法从行为学角度对脊髓损伤后不同处理条件下大鼠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雪旺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恢复最为理想,抗体封闭L1后大鼠的肢体功能恢复受到影响,但仍较空白对照组恢复好。 4、电生理学检测 利用电生理对大鼠的SEP及MEP等方面进行监测,结 贫二旱巨大学刃士学位协文 果显示脊髓半切损伤后,L!封闭组大鼠的 SEP及 MEP的潜伏期及波峰的恢复 与雪旺细胞移植组相比受到抑制。 5、神经纤维的兔疫组化染色 脊髓半切损伤后,经NF的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染色显示:移植雪旺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纤维向脊髓损伤区域生长,抗体封闭 LI后神经纤维的生长受到抑制,再生神经纤维数相对减少,这从免疫组织化学 方面说明口对神经再生具有影响。 6、神经纤维的示踪 实验利用 Hop对神经纤维示踪能直观地显示出:脊髓 损伤部位移植雪旺细胞后,在8周时再生的神经纤维数相对较被*被抗体封闭 组多而且集中,对照组未发现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损伤区。 实验结果显示:LI具有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再生作用,雪旺细胞对神经 再生的促进作用部分是*在起作用,缺少口作用的雪旺细胞其促进神经修复 的功能将受到抑制。此研究结果为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内涵。从'作文兴趣、指导与讲评、拓展功能'等方面,阐述多媒体在作文教学
受到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美国本科教育顺应社会机构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强调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发展上突出能力本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专业评估机构对本科生
目的了解承德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承德市2010—2014年猩红热的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承德市201
实验目的:制备CPC/BMP复合人工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实验方法: 24只健康成年灰兔(雌性10只,雄性14只,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言必称共识,行必尊指南,共识和指南似乎成了指导我们临床实践的金科玉律。而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共性,也一定有个性。我们常常敢于大胆地依据理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威胁人类的第二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下背痛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
确立区域控制原则是由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客观生态规律决定的。 环境立法之初,其原则和制度设定基本是围绕“点源控制”展开,因为当时的环境问题以“点源污染”为主要特征
瘢痕是人类创伤愈合的自然结局,但当在某些开放性创伤时,创部发生瘢痕增生,进而引起瘢痕挛缩,影响机体的形态和功能,使得伤员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因此探索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法、缩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供广大教师选择,这其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这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有效
目的:研究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部位。 方法:1.采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观察外周给药(腹腔注射)时,不同剂量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三组:生理盐水组、异丙酚1m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