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的频发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深圳市三所不同办学层次的1266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进行调查,再结合访谈的方式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校园欺凌已成普遍现象。校园欺凌的高发地点是教室、宿舍、走廊、操场、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学生遭受欺凌的种类由高到低依次是言语欺凌>强索欺凌>社交欺凌>性欺凌>肢体欺凌>网络欺凌。学生遭受欺凌持续的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星期,欺凌者通常来自于同班同学或同年级同学。受欺凌者遭受欺凌后更愿意像同学或朋友求助或倾诉。学生实施欺凌的种类由高到低依次是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肢体欺凌>强索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欺凌者显著的五大特征分别为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差、脾气暴躁蛮横、喜欢跟不良朋友玩耍和身体强壮。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学习成绩差、深户、住校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年级越高,学生实施欺凌的概率越大。学生拥有的好朋友越多,其卷入欺凌事件的概率越小。最后,学生拥有社团经历更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由其他亲人抚养的、家庭经济差的学生容易卷入欺凌事件中。父母学历越低,学生卷入欺凌事件的概率越大,反之依然。通过对校园欺凌与成因因素的相关分析发现,从实施欺凌角度来看,学生与好学生、信心与机会、文化认同、依恋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从遭受欺凌的角度来看,学生与好学生、信心与机会、依恋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标签的作用,欺凌者在学校的信心与机会的缺失,欺凌者在学习上的奉献和参与较低,欺凌者与学校文化的冲突,欺凌者与学校和家庭的依恋弱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缺位是导致校园欺凌的越轨社会学成因。最后,本文从去“差生”标签,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