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在这危急时刻,另外一个大人“碰巧”赶至,“救下”垂死挣扎的孩子,并且替孩子保证:他今后会学好的,不再惹父母生气。有了保人的担保,父母亲也就顺势下了台。
这个“救”孩子的人是父母事先约请的“保人”。他赶来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如果来得太早,恐吓孩子的目的就达不到;来得太迟了,孩子恐怕真的成了“水下鬼”了。
接下来,父母需要观察的是,“死亡教育”对孩子的“疗效”如何,他有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变。
对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教不听、打不改的孩子,父母便以这样一种“绝情”的方式,用死亡作威胁,想给他们以“致命”的刺激,逼他们“悔改”,使他们“听话”。这不愧为家庭教育史上的“绝招”。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两个“调皮大王”。他们生性自由,无拘无束,无所畏惧,到处闯祸,无心向学,给父母徒增烦恼。父母和风细雨地进行规劝,讲得唇干舌燥,可是没有任何效果;改用暴风骤雨式的惩罚,将他们打得皮开肉绽,同样毫无效果。各种教育手段都用过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做父母的觉得很失败,感到非常沮丧,不知如何是好,有的甚至产生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的消极念头。在无计可施、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残忍的“死亡教育”。
施行“死亡教育”的场景,惨不忍睹。无论孩子怎样杀猪般地嚎叫,做父母的似乎是铁石心肠,丝毫不为所动。尽管孩子奋力反抗,可是无济于事,他还是被强行按到了水里。这时,父母亲就心急如焚地寻找约好的保人,希望他能及时赶来施救,生怕他来迟了,孩子真的有什么意外。
“死亡教育”在其中一个“调皮大王”身上产生了奇效,他自此之后变乖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再惹是生非,令父母省心不少。可是,负面效果也产生了,他好像变得笨拙了,变得痴呆了。此教育方式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却完全失效。他被“救”下来后,依然如故。保人每次见到他都会说:“你还记不记得我替你担保的话?”不过,倒是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使他练就了非凡的潜水本领。在后来的校际游泳比赛中,他稳拿第一名。
据说,那个“死不悔改”的“调皮大王”,到了初中一年级的下学期,忽然变得懂事了,也不要什么人对他进行教育,跟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有天壤之别,令家长和老师莫名惊诧。
你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在一群孩子当中,总有一两个特别不听话的“调皮精”。他们把惹事当好玩,以捣乱为乐事。并且,作为“孩子王”,他们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总能“统率”一群小孩子。也许,在他们的天性中,保留了更多的野性。对其他孩子来说,这种野性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类孩子,往往令家长与老师伤透脑筋。对他们来说,一般的教育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将孩子奉为掌上明珠的年代,我想,再没有哪个家长会狠心施行“死亡教育”了。在“死亡教育”中,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人产品,任意处置的行为,是对生命的粗暴践踏。再说,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科学和人道的教育方式。对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我的态度是,能不能对他们仁慈一点,宽容一点,就让他们保留那种不受拘束的野性,又有何妨呢?何苦要煞费苦心地将他们早早“驯化”。毕竟,这种自由的野性状态不会维持太久。等他们心智成熟了,生命中这种野性自然而然就会褪去。
责任编辑萧田
这个“救”孩子的人是父母事先约请的“保人”。他赶来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如果来得太早,恐吓孩子的目的就达不到;来得太迟了,孩子恐怕真的成了“水下鬼”了。
接下来,父母需要观察的是,“死亡教育”对孩子的“疗效”如何,他有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变。
对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教不听、打不改的孩子,父母便以这样一种“绝情”的方式,用死亡作威胁,想给他们以“致命”的刺激,逼他们“悔改”,使他们“听话”。这不愧为家庭教育史上的“绝招”。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两个“调皮大王”。他们生性自由,无拘无束,无所畏惧,到处闯祸,无心向学,给父母徒增烦恼。父母和风细雨地进行规劝,讲得唇干舌燥,可是没有任何效果;改用暴风骤雨式的惩罚,将他们打得皮开肉绽,同样毫无效果。各种教育手段都用过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做父母的觉得很失败,感到非常沮丧,不知如何是好,有的甚至产生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的消极念头。在无计可施、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残忍的“死亡教育”。
施行“死亡教育”的场景,惨不忍睹。无论孩子怎样杀猪般地嚎叫,做父母的似乎是铁石心肠,丝毫不为所动。尽管孩子奋力反抗,可是无济于事,他还是被强行按到了水里。这时,父母亲就心急如焚地寻找约好的保人,希望他能及时赶来施救,生怕他来迟了,孩子真的有什么意外。
“死亡教育”在其中一个“调皮大王”身上产生了奇效,他自此之后变乖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再惹是生非,令父母省心不少。可是,负面效果也产生了,他好像变得笨拙了,变得痴呆了。此教育方式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却完全失效。他被“救”下来后,依然如故。保人每次见到他都会说:“你还记不记得我替你担保的话?”不过,倒是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使他练就了非凡的潜水本领。在后来的校际游泳比赛中,他稳拿第一名。
据说,那个“死不悔改”的“调皮大王”,到了初中一年级的下学期,忽然变得懂事了,也不要什么人对他进行教育,跟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有天壤之别,令家长和老师莫名惊诧。
你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在一群孩子当中,总有一两个特别不听话的“调皮精”。他们把惹事当好玩,以捣乱为乐事。并且,作为“孩子王”,他们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总能“统率”一群小孩子。也许,在他们的天性中,保留了更多的野性。对其他孩子来说,这种野性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类孩子,往往令家长与老师伤透脑筋。对他们来说,一般的教育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将孩子奉为掌上明珠的年代,我想,再没有哪个家长会狠心施行“死亡教育”了。在“死亡教育”中,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人产品,任意处置的行为,是对生命的粗暴践踏。再说,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科学和人道的教育方式。对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我的态度是,能不能对他们仁慈一点,宽容一点,就让他们保留那种不受拘束的野性,又有何妨呢?何苦要煞费苦心地将他们早早“驯化”。毕竟,这种自由的野性状态不会维持太久。等他们心智成熟了,生命中这种野性自然而然就会褪去。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