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对慈善捐赠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账户视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7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支付方式不仅仅是慈善捐款的支付媒介,还具有影响捐赠意愿的潜在作用。慈善机构在募集善款时,若提及相关现金概念会使个体的捐赠意愿显著下降,以致慈善机构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针对这一难题,西方研究者指出个体潜意识中不同支付方式有其特定的“成本-收益”评价,选用不同支付方式可以显著影响个体的捐赠意愿。本研究将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选取我国常见的现金支付方式与手机支付方式为研究对象,从其零整钱钞和金钱来源的差异入手,探讨支付方式影响慈善捐赠意愿的内在原因,以期为支付方式与“成本-收益”概念的联结提供实证证据。
  方法:实验均以长沙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预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支付方式概念,从内隐层面验证支付方式对捐赠意愿的影响。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实验一采用2(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手机支付)×2(零整钱钞:零钞/整钞)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探讨支付方式与零整钱钞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为不同支付方式与“成本”、“收益”概念存在特定联结提供证据。实验二采用2(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手机支付)×2(金钱来源:劳动收入/意外之财)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检验不同支付方式对捐赠意愿影响的稳定性并为金钱来源对捐赠意愿及捐赠行为的“成本-收益”评价存在影响提供证据。实验三采用2(支付概念:现金支付概念/手机支付概念)×2(“成本-收益”词汇:成本词/收益词)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运用Stroop任务,通过反应时差异从内隐层面考察不同支付方式与“成本”、“收益”概念间的联结。
  结果:(1)预实验、实验一、实验二均证实个体使用手机支付时的捐赠意愿显著强于现金支付的个体。
  (2)实验一结果表明,手机支付组个体的捐赠金额显著高于现金支付组个体,并且不同处理下(零钱、整钱)其捐赠金额、次数无显著差异。现金支付组个体的捐赠金额和次数则受零整钱钞影响显著,零钱促使其有更强的捐赠意愿。零整钱钞对个体捐赠行为的“成本-收益”评价起主要作用,零钱促使个体倾向于收益评价。
  (3)实验二结果表明,意外之财组和手机支付组的个体的捐赠金额和次数显著高于常规收入组和现金收入组的个体,且使个体对捐赠行为的评价倾向于“收益”评价。
  (4)实验三结果表明,支付概念显著影响个体对“成本”、“收益”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启动手机支付概念和现金支付概念的个体分别对“收益”概念词和“成本”概念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更长。
  结论:外显层面,支付方式间由于零整钱钞和金钱来源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个体的捐赠意愿变化。内隐层面,不同支付方式已经与“成本”、“收益”形成特定联结,唤起支付方式概念,即会唤起相关“成本-收益”评价,从而影响捐赠意愿。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学习、领会,进而阐释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科学内涵、主要特点和价值意蕴,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
在当今复杂且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路显得尤为艰难。一些企业通过尝试管理决策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增强了自身的硬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凭管理者的个人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企业需要员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参与到组织决策和管理中来,为组织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在企业实践中却出现员工建言并不踊跃的情况。员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阶层的不平等维持模型认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持有不同的合法化信念,进而会对社会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社会阶层与再分配意愿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可以了解不同阶层表现出再分配意愿差异背后的心理根源,对此施以有效的干预,推动再分配政策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  研究一采用2017年中国
学位
前人的研究证明,矛盾性别偏见中的善意性别偏见,能够显著预测对女性群体提供的依赖定向帮助。但在群际帮助中,人们采取依赖定向帮助还是自主定向帮助还与具体的情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所持有的矛盾性别偏见对依赖定向帮助的影响,以及男女擅长情境和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其中,在研究一中,我们首先编制了一份新的帮助意愿问卷,包括人们刻板印象中男性擅长情境和女性擅长情境。然后使用问卷法来测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即从单人心理学范式走向双人心理学范式。现如今,主体间取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间视角为基础,借鉴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等资源,提出心智三层级模型(内心维度)和双人互动的多重交流模型(人际维度),尝试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内心维度上,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为依赖于表征
学位
在当前社会环境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趋于复杂化。为了提高在此种情境下追求目标的绩效,个体通常会组成团队来增大成功的机率。此时,集体心理资本就会对团队或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探索集体心理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复杂问题解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探索集体心理资本形成过程,为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提供了文化依据和伦理基础。成年子女是赡养老人、践行孝道的主体力量。但由于承担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具有的时间、经济等资源的有限性,成年子女在尽孝时经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孝道困境。“孝而不盲顺”的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当权益。这一原则既符合正统儒家孝道思
目的:近几年来,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和欺负行为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蓄意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攻击行为由于它的隐匿性经常被大众所忽略。关系攻击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社会适应困难,对学生身心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具有潜在的伤害本质。近年来,关系攻击的研究针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居多,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攻击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关系攻击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
学位
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情景也发生了改变,智能化移动办公、虚拟团队的出现使得员工主要通过网络媒介传递信息,减少了面对面处理工作和沟通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职场人际关系,加上组织强调高效和竞争,注重业绩和结果的比较,使得组织成员之间难以有真诚的交往和形成满意的亲密关系以满足社交的需要,职场孤独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
学位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员工培训,致力于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以获取竞争优势。组织对员工的类似发展性投入不仅可以满足员工尊重与关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还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激情,提高工作积极性,表现有利于组织的亲组织行为。但是,过高的员工组织发展投入感可能使员工忽视行为的道德性,做出短期有利但从长期来看会损害组织发展与利益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员工组织发展投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