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债务处置的方式中,债转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处置方式。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开始广泛地使用债转股的方式,在2016年时,我国正式推出市场化债转股,从而在政策层对这种处置方式给予了支持。但是投资人作为股东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转股后的股权软约束性会招致道德风险,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市场化债转股进程并不十分顺利。2016年10月,云锡控股和建设银行签订了市场化债转股协议,这是我国一个此类协议。本次债转股的总额为100亿元,双方共同成立特殊目的载体,通过特殊目的载体分两期以不同的形式将资金给到云锡控股及关联方。在本文中,将我们国家第一个债转股案例作为自身的分析和研究对象,以权衡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云锡控股案例的交易要素、交易流程、交易的实施效果进行介绍,深入分析本案例中运用的产业投资基金债转股模式,总结该模式下市场化债转股的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风险,从而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开展和实施给出一些建议。在新一轮债转股的创新中,产业投资基金债转股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顺利脱离新一轮债转股困境,推进项目落地。与此同时,该交易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合规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最后建议我国相关法规对该模式的一些具体问题做适当修正和完善;市场参与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实时评估债转股企业的信用情况;对于逃废债行为,应加大惩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