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厚度,并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性研究;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早期诊断,以及控制血糖危险因素、及时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择对象为内分泌科已确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病人,收集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排除明显屈光间质混浊,排除高度屈光不正,排除其它眼底病变及内眼手术(包括眼内激光)史,共计94眼。正常对照组选择标准包括:无糖尿病疾病,最佳矫正视力≥1.0,无高度屈光不正,无青光眼、葡萄膜病、视网膜疾病、内眼手术(包括眼内激光)史等病史,共计68眼。两组均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描模式选取为512×128,记录黄斑部9个分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选择内分泌科已确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并且眼科检查无明显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排除明显屈光间质混浊,排除高度屈光不正,排除其它眼底病变及内眼手术(包括眼内激光)史,共计82眼,并记录近1月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采用OCT黄斑512×128扫描模式,记录黄斑部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黄斑容积及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等指标,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纳入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对比分析其黄斑厚度。结果第一部分:OCT扫描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均表现为:黄斑中央区最薄,内环区域厚于外环区域视网膜厚度;鼻侧区域厚于颞侧区域视网膜厚度;上方区域厚于下方区域视网膜厚度。并且糖尿病组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普遍厚于正常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第二部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整体黄斑厚度呈正相关,即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增高,黄斑视网膜厚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有:黄斑容积、外环各区域、内环下方及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等;而血糖控制不良组黄斑厚度及黄斑容积普遍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在外环鼻侧和平均厚度指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高分辨率OCT,对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黄斑视网膜厚度及形态的分析,能及早发现黄斑部细微病变。2、血糖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对早期DME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DME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的减轻和延缓DME。同时O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DME,并对其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的随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