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作为美国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在上个世纪提出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知识的直线积累,是新旧“范式”的更替,革命是新范式即将产生的前奏,“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范式”一词运用之初,其概念较为含糊,遭到众多欧美哲学家们的责难和批评,并且很多人对“范式”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为回应各种责难和消除各种误解,库恩在后期的理论研究中,试图以“语言”为工具,重新梳理“范式”的定义,重新解释不可通约性和科学共同体。库恩后期的这一转向使范式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得到哲学家们的认可,确定了库恩的国际地位。本文以库恩语言学转向为分界线,分别研究语言学转向前后库恩范式理论的思想内容,并将前后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旨在理清后期库恩运用“语言”工具后,在哪些方面丰富了方式理论。语言学转向前,库恩的范式理论主要体现为“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在这个时期,库恩对“范式”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其他领域的争相运用,“范式”一词不断的膨胀,库恩认为“范式的含义已经失去了控制”。科学共同体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成员,这些成员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科学问题,当“范式”无法指导某一领域的研究成员解决科学问题时,“范式”出现危机,预示着科学革命的产生,新的“范式”即将出现,将科学共同体代入新“范式”指引当中。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语言学转向之后,“范式”变成“词典”,科学共同体变成了语言共同体,不可通约性可以通过翻译和语言的学习变成“可通约性”。经过语言学转向前后库恩思想的梳理和比较,全面理解范式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使本身具有多层含义的“范式”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我们对范式理论的正确理解。同时,对库恩语言学转向所产生的哲学启示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科学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