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在各种腹部超声检查中发生率为1.7%。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高达1:5。大多数血管瘤患者无症状,且大多数肿瘤直径小于4cm。瘤体大的肝血管瘤可以出现不适症状,尤其是临近其它器官时,常有腹部疼痛、恶心、肝肿大等症状。巨大肝血管瘤有时会并有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出血、剧烈腹痛,甚至危及生命。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血管瘤的研究,但对其增生,消退的病理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增生是由血管膨胀、扩张造成的,而不是源于内皮细胞的增生。但已有文献记载,肝血管瘤切除术后仍会再发巨大肝血管瘤,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血管瘤的再发是源于新生血管的增生这种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此血管瘤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新生血管的增生机制的研究。肝血管瘤的生长特点与其它新生儿血管瘤的生长特点完全不同。新生儿血管瘤通常在其出生后的数周内出现,它的生长分为三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后期。增生期血管瘤生长迅速,持续时间可长达12个月,紧接着进入消退期,此时血管瘤的生长开始减慢,持续时间约5到7年,最终进入消退后期,此时血管瘤的生长几乎完全停止。新生儿血管瘤在增生期各种促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显著上调,而在消退期和消退后期这些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却显著下调。而肝血管瘤多见于40~50岁成人,它的生长则表现为持续性,缓慢性,其生长特点与新生儿血管瘤完全不同。这些特点均表明在肝血管瘤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与新生儿血管瘤不同的病理发生机制。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CD4T细胞来源的IL-17是一种新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家族,它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诱导大鼠角膜中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具有显著的促肿瘤生成作用通过诱导肿瘤的血管生成。迄今为止,尚未有人报道IL-17在肝血管瘤中的作用。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IL-17和其它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肝血管瘤中的表达,并探讨IL-17和这些促血管生成因子是否参与肝血管瘤的增生和消退。方法和结果本实验包括20例肝血管瘤标本和15例正常标本。用RT-PCR检测IL-17和其它促血管生成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肝血管瘤标本中IL-1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肝脏标本;肝血管瘤中金属基质蛋白酶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稍微升高,而IL-6和p-stat3水平却明显高于正常;而其它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在肝血管瘤标本和正常标本中未见明显差异;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IL-17的蛋白表达主要存在于CD4+T细胞、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由于缺少血管瘤动物模型,我们检测了IL-17对体外血管内皮的作用,结果表明IL-17能够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IL-6并促进stat3的磷酸化。结论在肝血管瘤标本中IL-17、IL-6和p-STAT3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标本。并且在体外内皮细胞实验中IL-17能够促进IL-6的分泌和STAT3的磷酸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IL-17可能通过IL-6-STAT3途径促进血管瘤的增生,并在血管瘤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