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演变及成因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虹影在多部作品中对母亲形象进行刻画,母亲形象是她众多文学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一位海外华裔女作家,她笔下的母亲形象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异文化元素。本论文主要以虹影不同时期小说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演变及其成因,并考察母亲形象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纵向梳理虹影小说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以《你一直对温柔妥协》、《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好儿女花》这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作品对文本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并加以归类划分,突出各个阶段母亲形象的特征。第二章具体分析母亲形象的演变过程。虹影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演变既有以时间为跨度不同作品中母亲形象的演变,如:母亲形象在虹影的小说中经历了从传统到反传统和从被歪曲丑化到真实还原的演变。也有同一部作品内部前后母亲形象的演变,以《饥饿的女儿》和《孔雀的叫喊》为代表,母亲形象都经历了从服从欲望到最终回归灵魂的演变。第三章深入探究母亲形象演变的原因,主要从英国文化对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者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以及对自我身份的逐渐认同这三个方面展开。第四章主要探讨虹影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建构在她整个小说创作中以及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谈思想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或称为“魏晋风度”),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亮丽的美学风景。 
本论文致力于跳出当前名量结构研究中,单一共时静态描写分析的传统模式,基于泛时观,运用类型学、语法化、词汇化、连续统等相关理论,对古、今汉语中皆存在的名量结构,尤其是典型名
汉语中由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称谓形式构成的同位结构在遵循同位结构普遍规则的前提下,存在其特殊的语义、语用、语法特征。根据搭配的其他称谓形式的不同,同位结构在可否搭配、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期一部散文著作。它是以西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的会议记录为蓝本,虽以“盐铁”为主题,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到整个西汉社会诸多方面。   本文以《盐铁
《周易大传》作为先秦一部境界至高的著述,其美学意蕴因象数的变易无穷而博大深奥;其审美感悟因阴阳的刚柔相济而余味曲包,它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学位
《浙江潮》是一份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留日学生刊物。由于所处的过渡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启蒙的思想作用和深刻意义。鲁
学位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
一天中午,我在牛肉面馆吃饭时,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悠闲地坐在饭桌前四处张望着,好像在等着什么。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碗面放在了小女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