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接替,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和认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群体日益壮大,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根据制度安排从农村搬迁到城市的集中居住区,开始面对几乎完全市场化的城市生活。这对农民来说,不管是在自身身份、职业角色上还是文化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生活场域转变和认同改变的过程,失地农民对其心身份的认同问题关系到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本研究以苏州市集中居住社区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集中居住后的失地农民作为社会行动者,其原本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存量有限,很难满足现代社会逐步市场经济化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不高、收入与支出的“一增一减”导致生活压力增大;经济资本存量少;原有的社会网络破裂、新的社会网络未建立,社会资本支持力不足;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等的转变与城市社区生活未同步、文化资本薄弱等方面,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失地农民对新身份的认同感不高。针对这一现状,论文从政府、社区、失地农民自身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力求能为促进失地农民更好的实现对新身份的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两性参政的平等程度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推动女性政治参与的纵深发展,不仅有利于维护妇女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也有利于强化公民对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加强,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流向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这些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如何,社会支持网络状况怎样,这是目前新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宗教事业也开始逐步复苏,中国的基督教会组织作为宗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迅速的发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的宗教市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议题的提出,政府对社会工作职业化越来越重视。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一方面要求政府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扶持,一方面要求社工机构加强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主体,它的运行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企业非正式组织作为企业的组成
教育事关民族的兴旺、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未来。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子系统,其功用早已为世界各国所认同。而在中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更为国人耳熟能详。我国自古
地方依附感是指当个体在经历了一个地方(包括居住地和游憩地),对这个地方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或某些需求而产生了依赖感,以及在情感的层面对这个地方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其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