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语用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技能中的语言运用因素也是全面了解语言系统发展过程全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语言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但尽管如此,有关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习得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欠缺,尤其在我国,现有文献中针对英语初学者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还很缺乏。
由于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介于语用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间,因此本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寻找支点架设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与以往一般只关注有限几种言语行为(speechact),如要求、致谢、道歉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语用能力的主要内容--交际行为(communicativeact)(即交际一方在每一次交际中为实现被交际对象注意、理解并认可从而对其产生影响的交际意图而使用语言),并借助儿童母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框架INCA-A(交际行为评价表一精简版)描述并探讨了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某些交际行为的出现,交际行为种类的增多,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表达方式的变化,“要求”和“道歉”言语行为语用策略使用的增加及程式化语言使用的频繁。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第二语言语法能力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为:(1)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呈现哪些特点?(3)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何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
本研究首先综述了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提出了交际行为的可操作定义并描述了对交际行为进行研究的分析框架-INCA-A,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测量并描述了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实施英语交际行为能力发展的模式及特点。
本研究在中国上海一小学采集了一至四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语料。并依据CHAT(“文本人类分析标注”)格式对所采集的音频语料进行转写,同时根据INCA-A框架的分析原则在社会交际(interchange)、言语行为(speechact)、社会交际一言语行为结合(interchange-speechactcombination)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标注以便之后使用CLAN系统(“计算机化语言分析”)对其进行统计测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通过测量以上三个层面上的交际行为在各个年级的出现频率和使用比例对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初步论述。此外,本研究还对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行为实施能力的发展特征,影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其他因素--如在实施“要求”、“道歉”时采用的策略、程式化语言以及第二语言语法能力做了较系统的描述和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统计发现的社会交际、言语行为和社会交际-言语行为结合层面三个层面上的交际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在种类上有所扩展。大多数交际行为的使用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有所增加,然而也有一些交际行为的使用比例呈下降或波浪形上升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一些能将他们置于主动地位并赋予他们较大发挥空间的交际行为类型,而越来越少地使用将他们置于被动地位的交际行为类型。本研究还发现我国小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会集中使用几种社会交际、言语行为及社会交际-言语行为类型。尽管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在逐渐提高,但总体上来讲,他们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还相当低,远远没达到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水平。
(2)通过对四个年级学生实施“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的考察,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通过使用交际策略从而使自己的交际行为更为得体。如,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间接请求(indirectrequests),并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些支持性步骤(supportivemoves)来使自己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实施道歉行为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但能较多地使用“解释”(explanation)等道歉策略,还越来越重视诸如“身份”(identity)等社会因素。
(3)本研究发现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在表达交际意图的过程中程式化语言(formulaicspeech)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虽然三词、四词、及五词长度的程式化语言在四个年级都被使用,但它们的出现数量在各年级却随其长度的增长而依次减少。本研究发现四个年级的学生在表达交际意图时都依赖一定数量的固定套语,同时也使用大量的惯用型式,而且对二者的使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4)通过对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交际行为的考察,本研究肯定了第二语言语法能力对语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即随着语法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增多,学生对相对复杂的语法结构有了较好的把握,因此他们表达较复杂、较具体的交际意图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学生所掌握的语法结构种类越多、越复杂,他们就能更有效、更灵活地表达更多种类,更复杂的交际意图。
在以上发现的基础上,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对第二语言语用研究理论框架、外语教学和学习及同类研究的启示意义;提出了其局限性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