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塑造了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双重性格”,呈现了凯瑟琳在面对自我与外在世界时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从庄子美学的角度,以凯瑟琳的本真自我,本真自我的迷失及回归为线索解读了她的生命历程。
庄子提倡“外物”和“不失己”,以“同于大道”,即人在心灵上超越外在之物的束缚与困扰,保持本真的自我,以摆脱生存困境,获得最终的心灵快乐和自由。凯瑟琳天性不羁,在行为上不拘礼节,在精神上依恋自然的荒原,并对其玩伴怀有一份自然而然的自我认同感和爱慕,这种天性和爱是其本真自我的表达和对心灵快乐与自由的追求。但凯瑟琳为求世俗名利,屈从于世俗礼节而背叛了自己不羁的天性,并选择了基于名利的虚假之爱而背叛了自己的真爱,形成了“双重性格”。凯瑟琳的名利虚荣之心说明其在心灵上受缚于“物”,她对自我天性与真爱的背叛便是“失己”,即本真自我的迷失,由此所致的“双重性格”是一种心灵的困境,令其在本真的自我与虚假的自我之间进退两难,痛苦不堪。最后,凯瑟琳在弥留之际否定了虚假的自我,渴望挣脱世俗的束缚以重拾自己的天性之乐,并梦回自然的荒原,找到了最终的归属,从而安详的死去。这说明凯瑟琳终于在心灵上超越了“物”,回归了本真的自我,摆脱了困境,获得了最终的快乐与自由。由此,论文指出,凯瑟琳的迷失反应了人“丧己于物”的共同困境,而凯瑟琳的回归进一步说明“道”,即心灵的快乐与自由才是人的归属。